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絶长补短的意思、絶长补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絶长补短的解释

从长的地方截取一部分接补在短的地方。本指计量国土纵广而言。《孟子·滕文公上》:“今 滕 絶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赵岐 注:“ 滕 虽小,其境界长短相补,可得大五十里子男之国也。”亦作“ 絶长继短 ”、“ 絶长续短 ”。《墨子·非命上》:“古者 汤 封於 亳 ,絶长继短,方地百里。”《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国 虽小,絶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后常用为移多补少、以有馀补不足之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絶长补短"(现多写作"截长补短")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截取多余的部分来弥补不足的部分,以达到整体平衡或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絶"(通"截",切断)、"长"(多余的部分)、"补"(补充)、"短"(短缺的部分)。合指将过长的部分截断,用于补充短缺的部分,比喻通过调整使事物均衡。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引申义

    • 资源调配:在分配或使用人力、物力时,取有余以补不足,实现优化配置。
    • 学习借鉴: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身短处,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言:"今滕,絶长补短,将五十里也。"(指滕国通过土地调整扩大疆域)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历史渊源与经典用例

  1. 先秦典籍

    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以滕国"絶长补短"为例,说明小国通过合理规划亦可发展:"今滕,絶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来源:《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2. 后世演变

    汉代《战国策·秦策一》进一步引申为取长补短:"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截长补短,方数千里。"

    来源:《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现代应用场景

  1. 教育领域

    提倡师生间"截长补短",如教师以学生特长启发其短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管理决策

    企业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弥补薄弱环节,例如将过剩部门的人力调配至紧缺岗位。

    来源:《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


四、近义辨析


"絶长补短"既是一种资源优化策略,亦为自我提升的智慧,其哲学内核贯穿古今实践,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致中和"的平衡思想。

网络扩展解释

“絶长补短”(也写作“绝长补短”)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通过截取长的部分来弥补短的不足,以达到平衡或完善的效果。最初用于描述古代国家调整领土边界,如《孟子·滕文公上》中滕国通过“绝长补短”将国土整合为五十里,成为可治理的邦国。

二、出处与典故

三、引申意义

四、使用场景

  1. 客观描述:用于地理、数学等领域的测量与调整(如土地规划)。
  2. 比喻意义:适用于个人成长、企业管理、团队协作等场景,强调优化资源配置或能力整合。

五、示例

该成语兼具具体操作与抽象哲理,既反映古代治国智慧,也蕴含现代发展观,核心在于通过互补实现整体优化。

别人正在浏览...

奥斯陆迸水匾打侧卓贬责比目潮鸣电掣炽彊蹴躇翠虚村县噹啷打平和得君繁苦分庭伉礼固项合赙槐阶棘路兼赋奬勤罚懒汲短诘让季候风禁子偈子觉罗康了叩关馈携裤筒掠掳连策临途溜掉鸾交旅貌卖狱鬻官绵矩七録启蒙运动秦垢丘嫂区宇燃萁之敏社会公德生防厮捱棠阴讨亲天下大治推允慰视文谊香镫相君详刑寺小末尼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