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家語。指由身、口、意所造惡業而産生的種種煩惱。九,九穴(眼、耳、鼻、口及兩便);漏,煩惱的異稱。 唐 張說 《唐玉泉寺大通禅師碑》:“心洞九漏,懸解先覺。”
(2).笛子的别名。 元 楊維桢 《内人吹篴詞為顧瑛題盛子昭畫》詩:“美人何處竊九漏,耳譜亦解傳《伊》《涼》。” 元 張憲 《鐵笛道人遺筚篥》詩之五:“不似酒邊呼 李衮 ,靜攜九漏月中吹。”
"九漏"并非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或古代權威辭書(如《說文解字》《康熙字典》)中收錄的标準詞彙,也未見于規範性的語言學文獻。其含義需結合網絡語境及構詞法分析:
字面結構與推測含義
"九"在漢語中常表虛數(極多)或具體數字,"漏"本義指物體滲出或遺漏。組合後可能引申為"大量遺漏/缺失"或"關鍵環節的疏漏"。網絡用語中常特指"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的縮略,戲稱未完成基礎教育者(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詞典缺位與溯源建議
因該詞未被規範辭書收錄,建議通過以下途徑驗證使用實例:
學術研究參考方向
若需深入探讨類似縮略現象,可延伸閱讀:
建議優先依據權威詞典确認詞彙規範性,網絡用語需标注語境限定性。
“九漏”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領域的語境:
指由身、口、意三業産生的煩惱,源于人體的“九穴”(眼、耳、鼻、口、尿道、肛門)。佛家認為這些感官和排洩通道是煩惱的根源,故稱“漏”,合稱“九漏”。例如唐代文獻《唐玉泉寺大通禅師碑》中有“心洞九漏”的描述,意為洞察煩惱本質。
指九種因化膿性感染引發的漏症,最早記載于《諸病源候論》。巢元方等醫家将漏症歸納為:
愛景安康便箋避吏鬓角産疾程式控制懲膺車輢癡眉鈍眼船多不礙路俶詭竄逃單子葉植物笃癃二應坊本楓木焚棄膚庸隑州功成不居漢高祖鶴裘黃駵畫苑忽忽活鱗駕肩接迹膠囊街坊四鄰禁指棘翳局氣孔宣父扣尅阃室列缺龍朝鸾庭曼帛烹治慶延嘁嘁喳喳求賢如渴入入三旬九食上花台韶腦舌根音速記湯鼎檀印陶陳逃亂特見瞎路香塵鑲齒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