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垂晃動貌。《文選·張衡<東都賦>》:“駙承華之蒲梢,飛流蘇之騷殺。” 李善 注:“垂貌。” 劉良 注:“飄颺貌。” 南朝 宋 鮑照 《園中秋散》詩:“流枕商聲苦,騷殺年志闌。” 宋 範成大 《馀杭道中》詩:“桑眼迷離應欠雨,麥鬚騷殺已禁風。”
“騷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解釋。根據搜索結果綜合分析:
基本釋義
“騷殺”指下垂晃動、飄揚擺動的樣子,多用于描述流蘇、植物等物體的動态。例如《文選·張衡<東京賦>》中“飛流蘇之騷殺”,李善注釋為“垂貌”,劉良則解釋為“飄揚貌”。
文學引申
在詩詞中,“騷殺”可延伸出蕭瑟、凄涼的意境。如南朝鮑照《園中秋散》的“騷殺年志闌”,結合“商聲苦”的語境,隱含歲月流逝的悲涼感;宋代範成大詩句“麥鬚騷殺已禁風”,則描繪麥穗在風中的搖曳之态。
注意點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文選》注疏獲取更詳盡的解析。
《騷殺》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意思是指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情激起了極大的憤怒、厭惡或憎恨,以至于有可能導緻暴力行為、殺戮或破壞。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種非常憤怒和仇恨的情緒狀态。
《騷殺》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騷」和「殺」。其中,「騷」的部首是「馬」,它一共有12個筆畫;「殺」的部首是「木」,它一共有4個筆畫。
《騷殺》一詞的來源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誰首次使用了這個詞彙。
如果将《騷殺》這個詞用繁體字來書寫,則應該是「騷殺」。
古時候對于《騷殺》這個詞的漢字書寫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目前尚無确鑿的資料可以證明。
1. 這個犯罪分子的殘忍行徑令人憤怒到了極點,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種騷殺。
2. 這個惡劣的天氣條件對于農作物來說簡直是一種騷殺,使得農民們的收成大大減少。
組詞:憤怒、暴力、破壞、仇恨、殺戮。
近義詞:痛恨、憎恨、厭惡、憤慨、敵視。
反義詞:寬容、善意、和解、和平、友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