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come extinct] 灭绝;消失
濒于绝灭
(1).毁灭;消失。《墨子·明鬼下》:“咸恐其腐蠹絶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鏤之金石以重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马水》:“ 孙畅之 述画,有 督亢 地图。言 燕 太子丹 使 荆軻 齎入 秦 。 秦 王杀 軻 ,图亦絶灭。”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州县赋税》:“姦凶时有窃发,督邮追案,十日乃到,贼已远逃,踪迹絶灭。” 鲁迅 《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必然底地随此而起者,是资本主义之敌,就是绝灭资本主义的无产者。”
(2).断绝。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欲以杜塞餘道,絶灭微学。”《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其五十二种衰少,不能自立,分散为附落,或絶灭无后,或引而远去。”《三国演义》第一○五回:“朕若负前盟,子孙絶灭。”
“绝灭”是汉语中一个复合动词,由“绝”与“灭”两个语素构成。从词义分析,“绝”本义为“断丝”,引申为“断绝、完全消失”(《说文解字》),而“灭”指“熄灭、消亡”,二者结合后表示“彻底消失,不复存在”的核心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的释义,“绝灭”特指生物种群因环境剧变、人为破坏等原因导致的彻底消亡,例如“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绝灭”。
该词常见于生态学、古生物学领域,例如中国科学院《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多次使用“绝灭”描述因栖息地丧失而永久消失的物种。与近义词“灭绝”相比,“绝灭”更强调消亡过程的彻底性与不可逆性,常出现在学术文献中,如《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报告中提及“若不采取保护措施,该物种将在十年内区域性绝灭”。
从语用角度看,“绝灭”的使用需符合语境严肃性,通常不适用于日常对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特别标注其为书面用语,建议公众科普场景优先使用“灭绝”等通俗表达。
“绝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完全消失或灭绝”,多用于描述生物物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彻底消亡。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物种绝灭案例(如恐龙、菊石等),可参考生物学文献或权威词典。
比如剥肤及髓帛书采石场草书韵会觇矕刺蜚绣打馆地鑪东班额马法宫繁并反帝凤头鞋伏低做小附托改葬甘带攻禜固扃衮衮哈哈镜海青汗褂儿回语降液牋疏鲛韅畿甸金阶进退唯谷齎议局身开台锣鼓溃敌老坟流匙骂詈蒙昧主义蒙漠敲榨勒索轻薄无礼劝酬人物荣问肉杏蛇珠顺风驶船蒜薹岁醪贪利忘义贴浄通进吐泻畏栗侮手无与伦比陿促献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