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角巾的意思、角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角巾的解釋

(1).方巾,有棱角的頭巾。為古代隱士冠飾。《晉書·王導傳》:“則如君言, 元規 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 元 揭傒斯 《贈淳真子張太古》詩:“飛駟服五龍,角巾搖三花。” 清 戴名世 《一壺先生傳》:“ 一壺先生 者……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

(2).借指隱士或布衣。 唐 陳子昂 《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於是始以角巾應命,褐衣詣闕。” 唐 高適 《答侯少府》詩:“江海有扁舟,丘園有角巾。”

(3).指歸隱。 清 趙翼 《黃天蕩懷古》詩:“ 建炎 第一功終屬,太息 西湖 竟角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角巾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服飾名詞,指代古代一種四角方正的巾帽。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其本義為“方巾,古代隱士的冠飾”,後演變為官員退隱後的常服。該詞由“角”與“巾”二字構成:“角”取其棱角分明的形态特征,“巾”指代頭部覆蓋物,合稱特指帶有折角的方巾形制。

從曆史流變考據,《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載,角巾最早見于漢代,原為庶民日常頭衣,至魏晉時期因竹林七賢等名士佩戴而成為隱逸文化的象征。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注疏:“角巾,士人宴居之服”,說明其逐漸成為文人雅士的休閑服飾。宋代以後,角巾被納入官員緻仕(退休)後的正式着裝規制,《宋史·輿服志》明确記載“緻仕官許服角巾”。

在文化象征層面,《魏晉風度與服飾文化》指出,角巾承載着“出仕與歸隱”的雙重意涵:既可作為在野文人的身份标識,又能體現官員功成身退的人生境界。這種特殊的文化符號,使其頻繁出現在古典詩詞中,如陸遊《幽居》詩雲:“角巾一幅立籬門”,生動勾勒出士大夫的閑適形象。

網絡擴展解釋

“角巾”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1. 本義與形制
    指一種有棱角的方巾,為古代隱士或布衣常戴的冠飾。其特點在于巾角挺立,與普通頭巾不同。例如《晉書·羊祜傳》中提到的“角巾東路,歸故裡”,體現了隱逸者的身份特征。據東漢典故記載,名士郭林宗遇雨時頭巾一角下陷,時人效仿而形成“折角巾”風潮。

  2. 引申象征

    • 隱士或平民:角巾成為隱士的代稱,如《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中“角巾應命,褐衣詣阙”。
    • 歸隱意向:常表達退隱志向,如清代趙翼詩句“太息西湖竟角巾”。
  3. 文學與曆史用例
    文學作品常以角巾營造意象,如《喻世明言》描述裴晉公“角巾便服,拱立而待”,突顯人物淡泊形象;查字典引用的造句“角巾東第定何日”,亦展現對歸隱時機的感慨。


角巾既是具象的頭巾樣式,也是古代隱逸文化的符號,承載着士人階層對淡泊生活的追求。其典故與文學用例多集中于漢晉至明清時期,反映了不同時代對隱士精神的推崇。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失百字絆骥包巾迸兵碧海舍人部丞憯斷儲駕辭呈丹窦丹閣儋石的達丢撇鳳皇兒賦歸田橄榄綠趕山鞭擀杖毫升黑曆畫斷惶愕嘉谥景耀迥塗迥榭羁絏爵次沮洳場靈飈柳牀六擾騾綱默照配撥配置評别平灑迫隘歉惜七寶鞭七尺卿佐耆儒碩德湆沞揉合軟腳酒沙阜殺喳聖辰受绌倏歘思莼鲈天經地義秃毫讬僞烏衣子弟缃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