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角巾的意思、角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角巾的解釋

(1).方巾,有棱角的頭巾。為古代隱士冠飾。《晉書·王導傳》:“則如君言, 元規 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 元 揭傒斯 《贈淳真子張太古》詩:“飛駟服五龍,角巾搖三花。” 清 戴名世 《一壺先生傳》:“ 一壺先生 者……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

(2).借指隱士或布衣。 唐 陳子昂 《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於是始以角巾應命,褐衣詣闕。” 唐 高適 《答侯少府》詩:“江海有扁舟,丘園有角巾。”

(3).指歸隱。 清 趙翼 《黃天蕩懷古》詩:“ 建炎 第一功終屬,太息 西湖 竟角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角巾”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1. 本義與形制
    指一種有棱角的方巾,為古代隱士或布衣常戴的冠飾。其特點在于巾角挺立,與普通頭巾不同。例如《晉書·羊祜傳》中提到的“角巾東路,歸故裡”,體現了隱逸者的身份特征。據東漢典故記載,名士郭林宗遇雨時頭巾一角下陷,時人效仿而形成“折角巾”風潮。

  2. 引申象征

    • 隱士或平民:角巾成為隱士的代稱,如《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中“角巾應命,褐衣詣阙”。
    • 歸隱意向:常表達退隱志向,如清代趙翼詩句“太息西湖竟角巾”。
  3. 文學與曆史用例
    文學作品常以角巾營造意象,如《喻世明言》描述裴晉公“角巾便服,拱立而待”,突顯人物淡泊形象;查字典引用的造句“角巾東第定何日”,亦展現對歸隱時機的感慨。


角巾既是具象的頭巾樣式,也是古代隱逸文化的符號,承載着士人階層對淡泊生活的追求。其典故與文學用例多集中于漢晉至明清時期,反映了不同時代對隱士精神的推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角巾

角巾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角”和“巾”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角”字的部首是“角”,它由兩個筆畫組成。而“巾”字的部首是“巾”,由三個筆畫構成。

來源

角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并且有着悠久的曆史。它最初指的是古代士人束發所用的頭巾,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品。

繁體

在繁體字中,角巾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角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些許不同。角巾的古代寫法為“角巾”,也就是現在的簡化字形式。

例句

1. 他頭上戴着一頂白色的角巾,顯得十分有學問。

2. 他用手把角巾整理得整整齊齊,然後站在講台上開始演講。

組詞

角巾:古代士人束發所用的頭巾。

巾帼:指女性,尤指勇敢堅定、有才幹的女性。

巾冠:古代指官職顯貴的人。

近義詞

頭巾、巾帼。

反義詞

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