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说符》:“昔 齐 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后因以“攫金”谓盗劫财物。 唐 黄滔 《以不贪为宝赋》:“卒使民知反朴之风,俗靡攫金之过。” 明 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邑宰妾》:“宰以间潜逸。众怀金既饜,山视失宰,惧欲走。妾择弱者一人力持之,大呼:‘攫金贼在!’” 梁启超 《新罗马传奇·会议》:“高强攫金手段,清白人惯会算糊涂帐。”
“攫金”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列子·说符》中的典故,本义指盗取财物,后多用于比喻因贪欲而丧失理智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典故
据《列子·说符》记载,齐国有一人清晨穿戴整齐到市场,直奔卖金处抢夺金子被捕。官吏问他:“众目睽睽之下为何盗金?”他回答:“拿金子时,我只看见金子,没看见人。”后人以此故事引申出“攫金”一词。
核心含义
字面指“夺取黄金”,实际形容因贪欲蒙蔽心智、公然行窃的举动。如唐代黄滔在《以不贪为宝赋》中用“俗靡攫金之过”批评贪婪风气;明代冯梦龙在《智囊补》中描述“攫金贼”则进一步强化其贬义色彩。
现代用法
如今多用于文学或批评语境,强调因私欲而忽视道德与法纪的行为。例如梁启超曾讽刺某些人“高强攫金手段,惯会算糊涂账”。
提示:该成语带有较强批判性,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描述。
攫金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迅速获取大量财富的行为。拆分部首和笔画为手字旁并包围金字旁,共计7画。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故。相传,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叫草船借箭的人物,他利用智慧和策略,以稍纵即逝的机会攫取大量弓箭。后来,人们将他的行为比喻为攫金。
使用繁体字时,攫金的写法为「攫金」。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攫金的写法略有不同,金字旁的下方多有一横,写成「攫釒」。
以下是攫金的例句:
攫金可与其他词汇组合成以下词语:
与攫金近义词相似的词汇有:
与攫金意思相反的词汇有:
犇命边敛襞锦财税采戏怅如虫情楚吟此间带局道德行为大中人德曜恩威并济发体腐见跪香还朝含酸豪占火把今日个济世之才蠲敝崇善卷帻醵分军服具数恳恩崆峒裂石流云淋漓论理骂诅冥庆囊囊突突呕呕缥气凭仗破谜儿牵肠债钳口不言邛钜琼枝三男子声振屋瓦守盟收用书迹数伤死尸谈羡体形偷漏涂歌邑诵慰结乌羊先头谢鲍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