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面的意思、識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面的解釋

(1).相見。 唐 韓愈 《答張徹》詩:“首敍始識面,次言後分形。” 宋 陸遊 《贈應秀才》詩:“辱君雪裡來叩門,自説辛勤求識面。”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轶聞·河工奢侈之風》:“有為賓主數年,迄未識面者。”

(2).見過面;熟識。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贄 居 忠州 十餘年,常閉門不出入,人無識面者。”《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回:“看着路傍,專望一識面之人經過此地,便是救星。” 茅盾 《虹》五:“從未有過一個僅僅識面的男子對她這樣地關切,這樣地熱心,并且這樣地努力想博她的歡心。”

(3).猶世面。《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呸!你這死不見識面的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識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常見釋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1. 相見
    指初次見面或相互見面。例如唐代韓愈《答張徹》詩:“首敍始識面,次言後分形。”
    例句:古代文人常通過書信往來,多年後才正式識面。

  2. 見過面或熟識
    表示對某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熟悉。如《東周列國志》提到“專望一識面之人經過此地”,茅盾《虹》中描述“僅僅識面的男子”。

  3. 猶世面
    指社會閱曆或見識,如“增長識面”可理解為開闊眼界。

二、用法與辨析

三、注意

部分資料(如)将其誤作成語,解釋為“通過面相推測内心”,但權威典籍(漢典等)未收錄此義項,建議以“相見、熟識、世面”三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例句,可提供上下文以輔助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1. 識面的意思

識面(shí miàn)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認識一個人的外貌特征或面容。它可以用來形容對一個人的相貌或外觀有所了解。

2.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識面的部首是言(yán),筆畫數為7。

3. 來源

識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中,人們沒有照片或者攝影技術,所以要通過親眼見到的面貌來識别一個人。因此,識面一詞就逐漸形成了。

4. 繁體

識面的繁體字為識面。

5.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識面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漢字的規範化使得識面的字形保持相對穩定,不再有古代的多種寫法。

6. 例句

以下是識面在句子中的一些例子:

他能憑借細膩的感觀識面,幾乎不需要更多的時間就能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點。

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她沒有任何熟人,隻能靠識面找到幫助。

7. 組詞

識面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

識面不識柄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8. 近義詞

與識面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辨認、辨别、識别。

9. 反義詞

與識面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不識一丁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