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拒地的意思、拒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拒地的解释

立于地上。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 阳山 鸟路出 临武 ,驛马拒地驱频隤。” 朱熹 考异:“山路险恶,故羸马拒地不进,被驱而屡至倾隤耳。”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蜀 人谓立地为拒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拒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

拒地(拼音:jù dì)指“立于地上”。该词由“拒”(本义为抵御、支撑)和“地”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支撑于地面”。


二、词源与文献用例

  1. 唐代诗文中的使用
    韩愈在《忆昨行和张十一》中写道:“阳山鸟路出临武,驿马拒地驱频隤。”朱熹考异注释称:“山路险恶,故羸马拒地不进,被驱而屡至倾隤耳。”,此处描述驿马因地形险阻难以行进的状态。

  2. 方言记载
    宋代朱翌《猗觉寮杂记》提到:“蜀人谓立地为拒地”,表明该词在特定地域的方言中曾作为“站立”的表述。


三、现代用法示例

现代汉语中,“拒地”一词使用较少,但在文学或仿古语境中可表达“稳固立足”或“抵抗外力”的意象。例如:

“脚下的路不可抗拒地后卷”(查字典例句),通过拟人化手法强化动态感。


“拒地”属于古汉语词汇,核心含义为“立于地面”,多见于历史文献及方言记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拒地》的意思

《拒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拒绝或不接受授权地,表示对某种地权的拦阻或抵制。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拒地》的部首是手,总共有11个笔画。

来源

《拒地》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土地制度,在那个时期,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拒地是指拒绝接受他人的土地授权,表明对该土地权益存在异议。

繁体

《拒地》的繁体字为「拒地」,字形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拒地」的字形略有变化,如「拒」的上部分写成「耳」,下部分写成「句」,表示拒绝;「地」的左部分写成「土」,右边部分写成「也」,表示土地。

例句

1. 他坚决拒地,没有与任何人签订土地合同。

2. 我们不能拒地,需要与政府合作来开发这片土地。

组词

拒绝、地权、地主、拒捕、土地

近义词

抗地、挡地、抵地

反义词

接地、让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