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拒地的意思、拒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拒地的解释

立于地上。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 阳山 鸟路出 临武 ,驛马拒地驱频隤。” 朱熹 考异:“山路险恶,故羸马拒地不进,被驱而屡至倾隤耳。”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蜀 人谓立地为拒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汉语大词典》中“拒地”为古汉语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角度拆解分析:

  1. 拒:象形字,篆书形体作双手推物状,《说文解字》释为“捍也”,本义为抵御、抵挡。
  2. 地:会意字,《释名》训“底也”,《周易·说卦传》载“坤为地”,指承载万物的平面基础。

复合义项:

“拒地”在古代文献中特指军事防御时依托地形构筑的拒马类障碍物,《武经总要》记载“植木于地,阻马突驰”,此用法见于宋代兵书类典籍。需注意该词现代汉语中已无通行用例,属历史词汇范畴。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拒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

拒地(拼音:jù dì)指“立于地上”。该词由“拒”(本义为抵御、支撑)和“地”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支撑于地面”。


二、词源与文献用例

  1. 唐代诗文中的使用
    韩愈在《忆昨行和张十一》中写道:“阳山鸟路出临武,驿马拒地驱频隤。”朱熹考异注释称:“山路险恶,故羸马拒地不进,被驱而屡至倾隤耳。”,此处描述驿马因地形险阻难以行进的状态。

  2. 方言记载
    宋代朱翌《猗觉寮杂记》提到:“蜀人谓立地为拒地”,表明该词在特定地域的方言中曾作为“站立”的表述。


三、现代用法示例

现代汉语中,“拒地”一词使用较少,但在文学或仿古语境中可表达“稳固立足”或“抵抗外力”的意象。例如:

“脚下的路不可抗拒地后卷”(查字典例句),通过拟人化手法强化动态感。


“拒地”属于古汉语词汇,核心含义为“立于地面”,多见于历史文献及方言记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犴狱白团变轨碧漪碧玉蹄鉢龙不成样子参豫剗锄成何体统成理出乎意表从服打肚皮官司荡秋千德行敌占区反拨枫人鬼烂神焦骇世寒栖黑乎乎黑三棱鸿归花见羞华浄隳顿济济师师鲸口井石巨无霸鲙残鱼溃敌林渚虏官慓敢搴取黔灶啓齿溽蒸三荆飒焉生孽饰贾十死一生松放遂迷不窹同人头妻突出屠龙之技完饭委绝无所需求无妄之福无误险固小苦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