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刀的意思、莒刀的详细解释
莒刀的解释
古代 齐 国的钱币。 莒邑 所造,形似刀,故名。 清 冯云鹏 《金石索·金索四》:“《金石志》云:‘ 莒 刀亦 齐 器。《国策》 乐毅 伐 齐 ,城不下者唯 莒 及 即墨 ,是 莒 亦 齐 之大都会。’”
词语分解
- 莒的解释 莒 ǔ 古代对“芋”的别称。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刀的解释 刀 ā 用来切、割、斩、削、砍、刺、铡的工具:刀子。刀兵。刀法。剪刀。镰刀。 中国的纸张计量单位:一刀合一百张。 古代的一种钱币,因其形如刀故称:刀币。 姓。 笔画数:; 部首: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莒刀,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莒国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青铜铸币,属于刀币体系。其名称由两部分构成:“莒”指地名,“刀”指其形制模仿实用刀具。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字义解析
- 莒 (Jǔ):
- 本义:古国名、地名。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莒县一带。《说文解字》释为“齐公子莒之后”,后演变为地域名称。《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莒”为“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
- 引申义:在“莒刀”一词中,“莒”特指该货币的铸造或主要流通地域,即莒国故地。
- 刀 (Dāo):
- 本义:一种用于切割的利器。《说文解字》:“刀,兵也。象形。”
- 引申义:在钱币学中,“刀”指模仿刀削形状铸造的青铜货币,是先秦时期齐国及周边地区(如莒、即墨、安阳等)特有的货币形制。《中国钱币大辞典》将“刀币”定义为“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刀形铜币”。
二、“莒刀”的专有名词释义
结合“莒”与“刀”的含义,“莒刀”特指:
- 铸造/流通地:主要铸造并流通于春秋时期的莒国境内(今山东莒县为中心的区域)。
- 形制特征:其外形呈刀削状,通常由刀首(尖锋)、刀身(主体,常铸有铭文)、刀柄(环钮)三部分构成。典型的莒刀铭文为“莒冶某”或类似字样(如“莒冶化”、“莒冶得”等),其中“莒”标明产地,“冶”指铸造作坊或职官,“某”可能是工匠名、地名或吉语。
- 历史背景:莒国在春秋时期曾为东方较强盛的诸侯国,后于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所灭(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莒刀即反映了莒国在存续期间或其后被齐国等势力控制时期的经济活动与铸币文化。其铸造与流通是莒地经济独立性和区域特色的体现。
- 文化意义:作为重要的先秦实物货币,莒刀不仅是研究古代莒国历史、经济、冶金技术的直接物证,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刀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先秦时期货币形态的地域多样性。
三、形制与特征补充
莒刀属于“齐刀”体系中的地方性变种或分支,但有其独特标识:
- 铭文:铭文中的“莒”字是区别于其他齐刀(如“齐法化”、“即墨法化”)的最核心特征。
- 形制大小:形制相对较小巧,与大型的齐国“法化”刀币有所区别。
- 历史阶段:其铸造年代可能主要在莒国晚期或莒地被齐国吞并后的战国早中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莒刀”一词,从汉语词典角度看,其核心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古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铸造并流通的、以地名“莒”为铭文标识的刀形青铜货币。它兼具地理标识(莒)与货币形制(刀)的双重属性,是先秦货币史和莒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莒”的释义)
- 《中国钱币大辞典》(对刀币及莒刀特征的权威定义)
- 《史记·楚世家》(记载莒国灭亡时间)
- 先秦货币研究学术著作(描述莒刀形制、铭文及历史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莒刀是战国时期齐国流通的一种青铜货币,其含义和特点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
基本定义
莒刀是古代齐国铸造的刀形钱币,因铸造地为莒邑(今山东莒县)而得名,形制与燕国"明刀"相似,故也被归入"齐明刀"类别。
-
历史背景
铸造时间可追溯至战国中后期。据《战国策》记载,乐毅伐齐时,莒邑与即墨是齐国仅存未被攻破的城池,侧面印证莒邑作为齐国重要经济中心的地位。
-
形制特征
刀身铭文曾长期被误释为"谭邦刀",后经考证应为"莒邦"字样。因清嘉庆年间首次出土于山东博山香峪村,故又称"博山刀"。
-
考古价值
作为齐国货币体系的重要实物,其出土对研究战国时期齐国经济制度、金属铸造工艺具有参考价值,现存世量较少。
-
文献记载
清代冯云鹏《金石索》最早系统记载该钱币,并引用《金石志》说明其与齐国历史事件的关联。
注:如需查看更多钱币形制细节或出土分布情况,可查阅《金石索》等金石学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白锵抱成一团八要补正长从嘲薄钞儿彻备从妹大行星倒风打通短骨缝衣工人甘石功赏观察使鬼子夯铁之夫后台降神降锡监斋交受介僎禁的禁署扃试勌勤蹶趋郡将糠粃来集老脑筋潦倒梆子理棹隆栋瘻管论比昧爽密和盆汤偏駮评究洽着晴雨伞求艾日转千堦三式觞花深志失聪食货私起松风亭踏蹻贪财慕势题牓陷害谢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