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ath will not expiate all his crimes] 謂罪大惡極,雖死仍不能抵償罪惡
(侯)覽之從橫,沒財己幸; (徐)宣犯釁過,死有餘辜。——《後漢書·陳蕃傳》
謂雖死不足抵其罪。形容罪大惡極。《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 咎繇 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舊唐書·唐臨傳》:“以 齡之 ( 蕭齡之 )受委大藩,贓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餘辜。” 清 林則徐 《頒發禁煙治罪新例告示》:“爾等更當觸目驚心,如再觀望遷延,以身試法,則是孽由自作,死有餘辜。”
“死有餘辜”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ǐ yǒu yú gū,其核心含義是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以死刑也無法抵償所犯的罪惡。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法律對極端罪惡的嚴懲态度,強調道德與法律的不可調和性。現代多用于譴責極端惡劣的犯罪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漢書》或權威成語詞典。
《死有餘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某人罪大惡極,被處以死刑也不足以彌補其罪過。這個成語形容罪犯罪惡多端、罪責難逃,應該受到更加嚴厲的懲罰。
根據漢字拆字法,成語《死有餘辜》的拆分部首為“歹”和“言”,其中“歹”是一個很常見的偏旁部首,表示與死有關的意思;“言”表示語言的意思。
按筆畫順序拆分,成語《死有餘辜》的拆字順序為:“ 》(3畫)+ “ 有 ”(6畫)+ “ 餘 ”(7畫)+ “ 辜 ”(10畫)。
《死有餘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一些文獻和曆史故事中。它在古代文化中相當有名,并被廣泛使用。
繁體字版:“死有餘辜”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成語《死有餘辜》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表現在“有”字的上方有一個“刂”字旁,表示刀的意思。這個寫法是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形式。
他的罪行如此嚴重,不管怎樣處罰也是死有餘辜。
組詞:罪有應得、刑不可赦
近義詞:應死、絕頂罪、該死
反義詞:罪有可原、寬大處理、寬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