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生計。《新唐書·戴胄傳》:“大亂之後,戶口單破,一人就役,舉室捐業。”
“捐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區分:
成語釋義(見于)
指主動放棄原有事業或職業,轉而投身道德或慈善領域,體現高尚追求。
示例用法:古代文人棄官從善時,可用此詞描述其精神境界。
曆史文獻釋義(見于)
原意為失去生計,出自《新唐書·戴胄傳》:“大亂之後,戶口單破,一人就役,舉室捐業。”
此處的“捐業”描述戰亂後百姓因服役導緻全家喪失經濟來源的困境,強調被動承受的生存狀态。
辨析建議:
《捐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捐”和“業”組成。
“捐”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2個筆畫;“業”字的部首是“業”,總共有5個筆畫。
《捐業》的來源是佛教經典中的一個詞語。在佛教中,“捐業”指的是放棄世俗的職務和功名以追求修行,以及放棄個人欲望和私利,奉獻自己的才能和時間給他人和社會。
在繁體字中,“捐業”可以寫作“捐業”。
古代對于《捐業》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但大緻的意思仍然是相同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捐業》的例句:
1. 他毅然決然地捐業出家,成為一位僧侶。
2. 倡導捐業精神,奉獻社會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
以下是一些與《捐業》相關的組詞:
1. 捐款
2. 捐贈
3. 捐獻
4. 捐助
一些與《捐業》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
1. 施舍
2. 奉獻
3. 供養
與《捐業》意義相反的詞語可能包括:
1. 占有
2. 追求個人利益
3. 自私自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