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聲詞。形容鼓聲。 唐 南卓 《羯鼓錄》:“ 宋開府 璟 ……與上論鼓事曰:‘不是 青州 石末,即是 曾山 花甆,撚小碧上,掌下須有朋肯聲。’”
“朋肯”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主要含義(象聲詞)
指形容鼓聲的拟聲詞,源自唐代南卓《羯鼓錄》的記載。該書記錄了宋璟與皇帝讨論鼓樂時提到:“掌下須有朋肯聲”,強調擊鼓時需發出特定的聲響效果。
二、其他解釋(存疑)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定義為成語,表示朋友間的情誼。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依據,且多數權威資料(如漢典、滬江詞典)均未收錄此義項,可能是現代誤傳。
建議參考來源
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羯鼓錄》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參考、3、6、8)。
朋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朋字的部首為月,筆畫為8,來自于古代的象形字“⺆”,表示兩個人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樣子;肯字的部首為月,筆畫為11,來自于古代的象形字“月”,表示一個人挺直上半身的形狀。
朋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迺若先君而朋肯中國。”這裡的“朋肯”代表着朋友之間的互相幫助和支持。
在繁體字中,朋肯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分别為:朋字在金文中寫作“冫、月”,在篆文中寫作“月、月”,在隸書中寫作“月、午”;肯字在金文、篆文和隸書中均寫作“月、肉”。
例句:
1. 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好,相互之間像朋肯一樣。
2. 我的朋友肯定會支持我。
組詞:朋友、朋黨、朋比為奸、朋比為惡、朋侪、朋默、朋輩、朋黨比衆。
近義詞:友誼、親密、交情、支持、幫助。
反義詞:敵意、隔閡、疏遠、冷漠、無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