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 漢 晁錯 《言兵事疏》:“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故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後以“兵兇戰危”謂戰事兇險可怕。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兵兇戰危,非安全之道。” 郭孝成 《民國各團體之組織》第一節:“當此兵兇戰危之秋,所有受傷軍兵,颠卧戰綫,咻噢呻吟,慘不忍覯。”
“兵兇戰危”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戰争極其兇險可怕,強調軍事沖突的殘酷性和危險性。這一釋義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晁錯的《言兵事疏》:“兵,兇器;戰,危事也。”。
出處與背景
成語出自西漢政治家晁錯的軍事論述,他在奏疏中警示統治者應謹慎用兵,認為戰争是“兇器”與“危事”,稍有不慎便會導緻局勢逆轉。北齊顔之推的《顔氏家訓》也引用了這一觀點,進一步強化其警示意義。
用法與語境
近義與反義
延伸意義
除指戰争本身外,也可隱喻高風險、高代價的決策或行動,強調對“兇險”後果的警惕。
《兵兇戰危》是一個成語,意指戰争時機不利,戰争危險。形容戰事發展不利,勝敗難以預料。
成語《兵兇戰危》的拆分部首是「兵兇」部首「兵」和「戰友」部首「危」,分别有2個和6個筆畫。
《兵兇戰危》的來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南北朝時期劉勰的《文心雕龍·雜篇》。繁體寫法為「兵兇戰危」。
在古時候,「危」字一般寫作「危」,而「兇」字則寫作「兇」。
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并沒有放棄,而是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充分體現了「兵兇戰危,兵強戰勝」的精神。
兵戎相見、兇多吉少、戰術、戰略。
兵不血刃、兵不厭詐、兵強馬壯。
兵強戰勝、戰無不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