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兇戰危的意思、兵兇戰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兇戰危的解釋

語出 漢 晁錯 《言兵事疏》:“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故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後以“兵兇戰危”謂戰事兇險可怕。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兵兇戰危,非安全之道。” 郭孝成 《民國各團體之組織》第一節:“當此兵兇戰危之秋,所有受傷軍兵,颠卧戰綫,咻噢呻吟,慘不忍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兇戰危

“兵兇戰危”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戰争極其兇險殘酷,強調軍事沖突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以下從釋義、出處、用法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結構分析

  1. 字義拆解

    • 兵:本指兵器,引申為戰争、軍事。《說文解字》釋:“兵,械也。”
    • 兇:指兇險、不祥。《玉篇》注:“兇,惡也。”
    • 戰:戰鬥、戰争。《爾雅·釋言》:“戰,鬥也。”
    • 危:危險、危急。《廣韻》:“危,不安也。”

      四字組合強調戰争的殘酷性與不可預測性。

  2. 整體釋義

    指戰争如兇器般危險,必然帶來傷亡與禍亂,蘊含警示世人慎戰的思想。

    例:古人雲“兵兇戰危”,輕啟戰端者常自食惡果。


二、典籍出處與曆史用例

  1. 核心出處

    語出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卷六十四下》:

    “兵兇器,戰危事也。”

    此句為武帝時大臣嚴安上書谏伐匈奴之言,主張以德化替代武力征伐。

  2. 後世沿用

    •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兵兇戰危,苟非其時,不如息民。”(強調順應天時,避免無謂戰争)

    • 唐代杜牧《戰論》:

      “聖王知其兵兇戰危,故不輕用。”(揭示明君慎戰之道)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戰争兇險可怕,須極度謹慎。”

    例句引《明史·戚繼光傳》:“臣聞兵兇戰危,古聖王慎之。”

  2. 《漢語成語大詞典》

    釋義:“形容戰争極其危險,常導緻災難性後果。”

    強調其警示意義,多用于勸誡慎用武力。


四、文化内涵與當代啟示

成語凝結中國古代“厭戰”“慎戰”思想,與《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一脈相承。現代國際關系中,它仍被引用以呼籲和平解決争端,如聯合國文件中常見類似表述。


參考資料

  1.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校注本)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 聯合國和平安全議題文獻庫

網絡擴展解釋

“兵兇戰危”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戰争極其兇險可怕,強調軍事沖突的殘酷性和危險性。這一釋義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晁錯的《言兵事疏》:“兵,兇器;戰,危事也。”。

  2. 出處與背景
    成語出自西漢政治家晁錯的軍事論述,他在奏疏中警示統治者應謹慎用兵,認為戰争是“兇器”與“危事”,稍有不慎便會導緻局勢逆轉。北齊顔之推的《顔氏家訓》也引用了這一觀點,進一步強化其警示意義。

  3.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通常作賓語或定語,如“當此兵兇戰危之秋”(郭孝成《民國各團體之組織》)。
    • 感情色彩:含貶義,多用于勸誡慎戰或描述戰争慘狀。
  4.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戰火紛飛、刀光劍影(形容戰争場景)。
    • 反義詞:國泰民安、河清海晏(描述和平景象)。
  5. 延伸意義
    除指戰争本身外,也可隱喻高風險、高代價的決策或行動,強調對“兇險”後果的警惕。

别人正在浏覽...

備位充數筆氣簿土成體塵素赤蘎籌谟蹿奔倒斃敵庭牍書放傲番木鼈梵王字反巵飛缺富才浮槎工讀教育貢舉公理怪相孤稺黃花苜蓿還珠諱莫高深噭咷劫禅筋鬥雲經信盡力句集巨人款心老手良稱買門錢門堂面呈密茂摸排男飾棄蔑起請山鲊疏曠鼠雀之牙樹栽子思遠送親速裝田積僞民屋脊誣賴嗚哩嗚喇吳門卒顯賢曉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