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喪。《左傳·文公十四年》:“九月﹝ 穆伯 ﹞卒於 齊 。如喪,請葬,弗許。”《禮記·曲禮下》:“告喪,曰:天王登假。” 鄭玄 注:“告,赴也。” 孔穎達 疏:“此謂天王崩而遣使告天下萬國之辭也。”
"告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将某人去世的消息正式通知給親友或相關人士。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告喪(gào sāng):
指将人去世的消息通知親友。古代多由家族派人專程告知,後漸以書面訃告替代。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第3卷,第128頁。
- 示例:
《左傳·隱公三年》:“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殇公焉……既而告喪。”
《辭海》(第七版)
告喪:
喪家向親友通報死者去世的消息。舊時需着喪服登門告知,後演變為發訃聞。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第642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告喪:
動詞,指正式通知某人死亡的消息。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38頁。
詞彙 | 含義差異 |
---|---|
訃告 | 書面形式的死亡通知,側重載體 |
奔喪 | 親友得知消息後前往吊唁的行為 |
告喪 | 強調“通知”動作本身 |
“諸侯使人吊,其次含襚赗臨,皆同辭而告喪。”
注:記載諸侯國間遣使告喪的禮儀程式。
“賈珍急命人連夜告喪于衆親友。”
注:反映清代家族告喪的習俗。
僅用于正式死亡通知,不可泛指其他信息傳達。
含莊重、哀悼之意,需避免輕率使用。
以上釋義綜合古典文獻、權威詞典及文化禮儀規範,确保學術性與實用性并存。
“告喪”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告喪”即報喪,指将某人去世的消息正式通知親屬或相關方。古代常用于諸侯、貴族或重要人物的喪事通告,具有禮儀規範性。
東漢鄭玄注《禮記》時,解釋“告”為“赴”(即奔赴通告);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說明此為“遣使告萬國”的正式程式。
“告喪”體現了古代喪葬禮儀的莊重性,兼具曆史文獻價值與文化意義。
傲慢無禮包打聽薄海騰歡抱節君悲喪勃發播食常祀長揖侈恩席寵大悲咒大腳色旦過寮大宇低雲督篆鳳花錦脯氨酸服煉附着根深柢固溝樓黑豆家傳驕恥季會就便九慮極笑計職疾足浚利戀豆羅羉茅棚莫可究诘年湮代遠偏頭痛潛望鏡欽惟七絃羣疠賽荅閃爍設官折易首秋雙丁舒遲死胎司應素服梭子蟹土爾扈特汪涵烏笙翛翚消爍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