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違礙。《淮南子·要略》:“誠明其意,進退左右,無所擊危。乘勢以為資,清靜以為常。” 王念孫 《讀書雜志·淮南子二一》:“‘無所擊危’者,危與詭同。擊詭猶今人言違礙也。謂進退左右無所違礙也。”
“擊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淮南子》的記載及相關注釋。以下是詳細解釋:
擊危(拼音:jī wēi)意為“違礙”,即沒有阻礙、進退自如的狀态。這一含義在《淮南子·要略》中首次出現:“誠明其意,進退左右,無所擊危。”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進一步注釋:“‘擊危’即‘擊詭’,‘危’與‘詭’通假,指行動無阻礙”。
古籍出處
源自《淮南子·要略》,描述一種順應形勢、清淨無為的狀态。通過“擊危”強調行動時不受外界幹擾或限制。
通假關系
根據清代學者王念孫的考證,“危”與“詭”通假,“擊詭”即“違礙”,與現代漢語的“阻礙”含義相近。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擊敗危險,戰勝困難”,但這一解釋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衍生理解。需注意區分古籍原義與當代擴展義。
多用于描述策略或行動上的靈活性,例如:“乘勢以為資,清靜以為常”(《淮南子》),強調順勢而為、不受拘束的處世态度。
該詞核心含義為“無阻礙”,需結合古文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原文及王念孫的注釋。
《擊危》是一個成語,意為戰勝或克服危險。它用來形容勇敢地應對挑戰、克服困難的行為。
《擊危》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扌”和“十”。它的總筆畫數是7。
《擊危》最早出現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它描述了李斯在秦朝時代戰勝強大敵人的英勇事迹。
《擊危》的繁體字為《擊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擊危》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擊”字的上部分用小方塊代替,表示打擊的意思;“危”字的上部分用“母”部表示威脅和危險。
1. 他以勇敢的心态,不懼困難,不怕失敗,不斷地向前沖,最終成功地《擊危》。
2. 在這次災難中,救援隊員們不畏艱險,奮不顧身,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擊危》的精神。
擊敗、擊潰、擊退、擊破、危機、危險、克服、做戰、打勝仗、勇敢。
戰勝、克制、戰勝艱難、戰勝困難。
屈服、失敗、退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