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弃官。《后汉书·冯衍传上》:“如以尊亲係累之故,能捐位投命,归之尚书,大义既全,敌人紓怨,上不损剖符之责,下足救老幼之命,申眉高谈,无愧天下。”
捐位(juān wèi)指古代官员主动辞去或放弃官职的行为,强调出于个人意志而非被动罢免。该词由“捐”(舍弃)与“位”(官位)复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士人因道德、政治或个人原因让出官职的举动,隐含对高尚品德的褒扬。
辞让官职
指主动请求解除自身官职。《汉语大词典》释为“弃让官位”,如《后汉书·周燮传》载“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因自载到颍川阳城,遣生送敬,遂辞疾而归”即暗含此意。
舍弃权位
强调对权力地位的主动放弃,多与淡泊名利的品格关联。如《辞源》注“捐位”为“舍弃官位”,常见于称颂隐逸之士的文献。
二字组合凸显“主动舍弃官职”的行为本质。
《后汉书·逸民列传》
“(严光)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即捐位归隐的典型记载。
《南史·隐逸传》
陶弘景“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亦属捐位之举。
该词属历史词汇,今多用于文言语境或学术讨论,日常表达中可用“辞官”“让位”替代,但“捐位”更强调道德自觉性。
参考资料
“捐位”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信息解析如下:
指官员或职员自愿放弃官职或职位。这一行为通常出于道义、正直或公益目的,表达忠诚、诚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核心释义
字词结构
《后汉书》中的记载是典型用例,冯衍因家族被牵连,为保全大义和百姓性命,主动弃官归顺朝廷,体现了“捐位”的伦理价值。
“捐位”不仅是一个描述弃官行为的词汇,更承载了古代士人对道义与责任的抉择精神。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来源6)或《后汉书》相关篇章。
黯蔚贝叶偈鼈燥部款不务空名钞肚皮查实蹙澳殚心顶费咚咚垩灰翻过儿废务奉命唯谨愤心俘略革车红楼隍下鹿嚾噪甲第坚孤街官借枢积渐即立惊错金闺玉堂积香角抵戏恇怯不前愧悦离乡慢易生忧凝酥瞥尔平衡觉侵黩轻虑浅谋邛竹杖奇玩容车杀鸡扯脖设间盛观沈宋豕虱十万八千里视习实选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四堵墙苏裱玩习危国为什么无媿翔鸿饷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