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司農的意思、大司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司農的解釋

官名。 秦 置治粟内史, 漢景帝 時改稱大農令, 武帝太初 元年更名大司農。掌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為九卿之一。 北齊 時稱司農寺卿, 隋 唐 以後所置略同。 元 置大司農司,掌農桑、水利、學校、救荒等事。 明 初置司農司,不久即廢,其職掌并入戶部。習慣用作戶部尚書的别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司農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中央財政官職,始設于秦代,漢承秦制後成為九卿之一,主管國家財政經濟事務。其職能涵蓋農業稅收、倉儲管理、貨币流通及赈災物資調配等,具有顯著的綜合性經濟管理特征。《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說明該官職在漢代經曆了從“治粟内史”到“大農令”最終定名“大司農”的演變過程。

該官職下屬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内、籍田五令丞,分别掌管糧倉儲備、物資調運、物價平抑、國庫收支及皇家籍田事務。在特殊時期,大司農還承擔軍事後勤職能,《史記·平準書》載“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反映其通過均輸平準政策調控全國物資的能力。

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後,大司農職能被戶部與司農寺分割,其中司農寺主要負責倉儲事務,而原屬大司農的財政管理權轉歸戶部,标志着該官職從秦漢時期的綜合財政長官轉型為專業化的倉儲管理機構。這一演變過程折射出中國古代財政管理體系從九卿制向六部制轉型的曆史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大司農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財政官職,其職能和地位隨朝代演變而調整,具體解釋如下:

一、起源與職能演變

  1. 秦漢時期

    • 秦朝稱治粟内史,漢景帝時更名為大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定名大司農,位列九卿之一。
    • 主管國家財政經濟,包括租稅征收、錢糧調度、鹽鐵專賣、國庫收支等,下屬機構如太倉(糧庫)、均輸(物資調配)、平準(物價調控)等。
  2. 東漢至南北朝

    • 新莽時期短暫改稱羲和,東漢恢複舊制。漢末財政權逐漸轉移至尚書台,大司農職權縮小,主要管理倉儲。

二、隋唐至明清的變遷

三、曆史地位與文化意義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職能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典籍或專業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惶敖倉八石半晌保庸本格拉寒流褊忿不怎麽樣財寶彩印漕水抄斷馳魂宕魄重規沓矩舂抭辭言黛緑澄汰彫弱董攝恩澤諷示扶危定傾觀察力酣鏖讧詐畫列懽慰虎諕豁剌剌經管徑捷腈綸疾首嚬蹙開出開緖流爛籠鳥蘆菔勉農面雪藕色辟惡牽畏漆黑旗開馬到覃心擅斷沈泳侍獵史前搪突田額天昏地暗巫山洛浦香墨嫌微校巡遐終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