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起舌頭。形容不敢直言。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八:“公置甲兵欄騎,當是緻疑於僕也。将恐天下之人,捲舌而不言。” 晉 郭頒 《古墓斑狐記》:“将恐天下之人,捲舌而不言;智謀之士,望門而不進。”參見“ 卷舌 ”。
(1).不開口;閉口不言。《文選·揚雄<解嘲>》:“是以欲談者卷舌而同聲,欲步者拟足而投跡。” 李善 注:“言不敢奇異也。故欲談者卷舌而不言,待彼發而同其聲。”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猛士嬰城,謀臣卷舌。” 瞿蛻園 注:“卷舌:不開口,無計可施。” 唐 李白 《感遇》詩之四:“舉國莫能和, 巴 人皆卷舌。” 明 劉基 《述志賦》:“衆畏讒而卷舌兮,孰能白予之忠誠。”
(2).星名。《漢書·天文志》:“﹝ 元帝 ﹞二年五月,客星見 昴 分,居卷舌東可五尺,青白色,炎長三寸。占曰:‘天下有妄言者。’”《隋書·天文志上》:“卷舌六星在﹝昴﹞北,主口語,以知佞讒也。”
(3).喻邪佞之人。 清 錢謙益 《賀文司理詩冊序》:“自今以往,固将黜卷舌於天街,投讒人於有北。”
(4).把舌頭卷起來。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整合,“卷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幾類:
發音動作
指将舌尖向上卷起,使舌面和舌尖同時參與發音的動作。例如普通話中的卷舌音zh、ch、sh、r 以及元音er(如“兒”“耳”)。部分人天生無法完成此動作,與遺傳有關。
語音學分類
與“平舌音”相對,特需卷舌的輔音(如zh/ch/sh/r),常見于漢語拼音。而英語中的卷舌音如/r/也需類似動作。
口齒不清現象
在特定語境下,可形容發音不清晰或舌頭不靈活,如兒童學語初期或緊張時的表現。
閉口不言
古漢語中指因畏懼或謹慎而不敢直言,如《解嘲》中“欲談者卷舌而同聲”。
象征邪佞之人
清代文獻中用于比喻讒言者,如“黜卷舌于天街”。
指古代星象學中的星官名“卷舌”,屬昴宿,象征口舌是非。
“卷舌童”為調侃性詞彙,形容說話帶卷舌音且發音不清的兒童。
提示: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更專業的語言學分析,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語音學專著。
卷舌(juǎn sh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說話的語音中舌頭産生彎曲的現象。通常用來形容說話時發音不清晰、含糊不清或者發音不标準。這個詞語常用于描述口齒不清的情況。
卷字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卩部(折),右邊是卄部(刃)。它總共有8個筆畫。
卷字最早是由古文字“巻”演變而來,意為卷曲、彎曲。在簡化字中,将“巻”改為“卷”的形式,成為現代漢字“卷”。
在繁體字中,“卷”字的形狀與簡化字相同,仍然是由卩部和卄部組成。
古時候,“卷”字的寫法稍有不同。當時的寫法是右邊的刃部放在上面,左邊的折部在下面,整體形狀類似于“券”。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态。
1. 他說話卷舌,我們都聽不太清楚。
2. 她嘴裡含糊不清,總是卷舌。
卷舌音、卷舌字、卷舌音變
近義詞:口齒不清、發音不準
反義詞:清晰發音、準确發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