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激揚高亢的樂音。徵,五聲音階之一。《漢書·禮樂志》:“展詩應律鋗玉鳴,函宮吐角激徵清。”
2.雅曲名。《文選·傅毅<舞賦>》:“揚《激徵》,騁《清角》。” 李善 注:“《激徵》、《清角》,皆雅曲名。《琴操》曰: 伯牙 鼓琴,作《激徵》之聲。”
“激徵”一詞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及相關信息:
音樂術語
指激揚高亢的樂音,其中“徵”是古代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之一,對應現代簡譜的“5”(sol)。這一用法在《漢書·禮樂志》中有明确記載:“函宮吐角激徵清”,形容音調清越高亢。
雅曲名稱
作為古代雅曲的曲名,例如《文選·傅毅<舞賦>》提到“揚《激徵》,騁《清角》”,李善注稱《激徵》與《清角》均為雅曲,且與伯牙鼓琴的典故相關。
字詞結構
“激”為左右結構,本義指水勢受阻後騰湧,引申為強烈、激昂;“徵”在此讀作zhǐ(非“zhēng”),專指五聲音階中的第四音。
常見誤讀提示
需注意“徵”在表示音階時讀zhǐ,而在其他語境(如“徵兵”)中讀zhēng,二者不可混淆。
如需更深入探讨音樂理論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樂律全書》《琴操》等古籍。
激徵(jī zhē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動員、召集。激指激動、激勵,徵指召喚、招募。
激徵的部首是水(氵)和言(讠),它由21個筆畫構成。
激徵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古代,《說文解字》中記載的“徵”,意為召喚、召集。而“激”則源自類似灑、塗之類的動作,表示動員、激勵。隨着語言的演變,這兩個意思逐漸合并,形成了現代的“激徵”一詞。
在繁體中,激徵的寫法為「激徵」。
古代的漢字寫法隨着時間的流轉也發生了變化。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激徵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在現代使用的标準簡化字中,激徵的寫法統一為激徵。
1. 他通過發表激情四溢的演講來激徵群衆的熱情。
2. 我們需要激徵更多的志願者來參加活動。
1. 激動(jī dòng):形容被某種強烈感情所觸動。
2. 激勵(jī lì):鼓勵、鞭策他人,使之具備積極的行動力。
動員、召集、招募
解散、解除、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