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報祭天地祖宗。 南朝 宋 謝莊 《舞馬賦》:“茂實冠於 胥 庭 ,鴻名邁於 勛 發 ,業底於告成,道臻乎報謁。”
(2).回拜;回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三·大老居鄉之體》:“ 嘉禾 兵使 劉庚 ,其同年也,首來相訪。﹝ 沉繼山 ﹞輒葛巾芒履以出,自雲引疾不出門,送至中庭而止,又不報謁。 劉 大怒詬駡,欲起大獄羅織之。”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時方報謁臬長,不持一錢。”
報谒是古代漢語中的禮儀用語,指賓客在拜訪主人後,主人依禮回訪答謝的行為。這一行為體現了傳統禮制中“禮尚往來”的核心原則,強調人際交往的互敬與平衡。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文化背景:
《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281頁)
釋為:“回訪;答拜。指客人來訪後,主人前往回訪。”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48頁)
定義為:“賓客來訪後,主人為表禮節而進行的回訪。”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
《辭源》(修訂本,第149頁)
解釋:“古時禮節,受訪者複訪對方以示答謝。”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
報谒源于周代禮制,是“士相見禮”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曲禮上》載:“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這一互動模式要求:
典型用例:
《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記載,劉邦因怠慢儒生遭郦食其批評後,立即“報谒”謝罪,側面反映該禮儀的政治功能。
需注意“報谒”與“互谒”的差異:
參考文獻來源:
可查閱:中華經典古籍庫(www.ancientbooks.cn)
可查閱:中國知網工具書庫(cnki.net)
可查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注:部分古籍資源需通過學術數據庫訪問全文,鍊接為公共開放章節入口。)
“報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1. 報祭天地祖宗
指通過祭祀儀式向天地或祖先報告功績或祈求庇佑。例如南朝謝莊《舞馬賦》中“業底於告成,道臻乎報谒”,描述了在功業完成後進行祭祀的儀式。這一用法多與禮儀、祭祀活動相關,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2. 回拜、回訪
表示禮節性的回訪行為。如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官員沈繼山因身體原因未回訪同僚,稱“又不報谒”,體現了古代社交禮儀中的對等原則。宋代張九成詩句“炎熱不可觸,報谒當及時”也反映了回訪的時效性。
補充說明
可通過(滬江詞典)和(查詩文)查看古籍例句及詳細解析。
暗火白地将軍禀缣避役朝奏暮召晨爨傳聞異辭瓷罂代語電度表疊暴诋突鈍漢飛風飛帬諷辭風舲膏液共傳宮脂官船孤兒救祖記國師裹足不前故蕖禾谷畫虎畫皮難畫骨慧業才人匠骊薦引介直叽叽喳喳敬懼筋退九黎卷席軍略愧痛劆洗立侍流天澈地落可便慮囚儗象霹靂引乾支剌羣下散置生降神武門神宇使君灘屬下鐵鹞子外重物色詳貫象俎小學生脅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