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使的意思、符使的詳細解釋
符使的解釋
即符官。《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洞賓 於荊筐籃内取一個仙菓,與符使吃了,拜謝上馬而去。”參見“ 符官 ”。
詞語分解
- 符的解釋 符 ú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虎符。符信。符節。 代表事物的标記、記號:符號。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符咒。護身符。 古代稱祥瑞的征兆:符瑞。符應(
- 使的解釋 使 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符使,作為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面拆解并結合曆史文化語境來理解:
-
字面本義與核心概念:
- 符: 本指古代朝廷傳達命令、調兵遣将或作為身份憑證的信物,通常用竹、木、金、玉等制成,上書文字,剖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合之以驗真假。引申為憑證、信物、符合、象征等義。
- 使: 指奉命辦事的人,即使者、信使、執行者。
- 符使: 因此,其最核心的含義是指傳遞符信或持有符信執行任務的使者。強調的是肩負傳遞重要憑證、命令或信息的特定使命。
-
主要應用場景與引申義:
- 官府文書傳遞: 在古代行政體系中,“符使”常指傳遞官方文書、命令或重要信息的信差、驿使。他們持有官府頒發的符節或文書作為身份和任務的憑證,負責在驿站間傳遞信息,确保政令暢通。例如,傳遞緊急軍情的使者即可稱為符使。
- 道教儀式與信仰: 在道教文化中,“符使”具有特定的宗教含義。它指負責傳遞符箓效力或神明旨意的神吏、神将。道士在行法(如畫符、召将、上章)時,常需要“符使”将符箓的靈力送達天庭或地府,或者将神明的旨意或法力帶回人間。這些“符使”是溝通人神、執行法事的關鍵中介,常被想象為具有神通的天兵神将。例如,在道教齋醮科儀中,常會召請“符使”來傳遞章表文書。
- 泛指執行命令者: 在更寬泛的語境下,“符使”也可用于指代任何奉命行事、持有憑證的執行者或代表,強調其任務來源于某個權威指令(“符”所象征的命令或契約)。
-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 “符使”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比較書面化或帶有古風的詞彙。它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古典文學作品的研究,或者涉及道教文化、民俗研究的語境中。在日常交流中,更常用“信使”、“使者”、“執行者”等詞。
“符使”的核心含義是持有符信、傳遞命令或信息的使者。其具體内涵需結合語境判斷:
- 曆史行政層面: 指傳遞官府文書命令的信差。
- 道教文化層面: 指傳遞符箓效力或神明旨意的神吏、神将(此為非常重要的特定含義)。
- 廣義層面: 指任何奉命行事、持有憑證的執行者或代表。
權威參考來源:
- 關于“符”與“使”的字義及“符使”在文書傳遞中的含義,可參考權威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中的相關詞條解釋。
- 關于道教中“符使”的概念及其在科儀中的作用,可參考專業道教研究著作或辭典,如《中華道教大辭典》(胡孚琛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道教大辭典》(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華夏出版社)中關于“符使”、“神将”、“科儀”等條目的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符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符使(拼音:fú shǐ)指能夠驅使符篆咒語、具有神秘力量的人。在古代道教文化中,符篆是用于驅邪、祈福的特殊符號,而掌握這種能力的人被稱為“符使”,常被視為溝通神靈的媒介。
二、引申含義
-
宗教與神話中的角色
在《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中,符使被描述為傳遞信息或執行任務的神官,例如文中提到呂洞賓“與符使吃了仙果,拜謝上馬而去”,體現了其作為仙界信使的身份。
-
比喻現實中的能力者
該詞也可比喻在特定領域技藝高超、能自如掌控事物的人,如音樂領域形容演奏者駕馭複雜音符的能力(參考中的樂曲例子)。
三、相關概念
- 符官:道教中指守護符箓的神官,與符使含義相近(多網頁提及)。
- 符箓:符咒文字,被視為具有法力的載體,符使通過操控符箓發揮作用。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學、道教典籍或比喻性表達中,現代漢語中較少見。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符節使者”等曆史官職混淆。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道教文獻中對符箓文化的詳細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水泥班姑保育員八十孩兒北寺表題匕鬯不驚比諷差堪長右饞痨痞超授窗扉出拔除召詞學科道童東南之寶哆啰泛稱高駕蒿廬扈帶活兵賤躬簡字解薜旌毦掎契寄外涓滴成河軍用空拳曠日狂野纚聯旁敲側擊盤郁平圃潑醅切向力慶餘氣喪起柁全策飾翫視篆瘦寡守阍熟練速雠燙剪醄醄天燈退筆冢退院望帝無平不陂,無往不複鄉道襲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