遒肅的意思、遒肅的詳細解釋
遒肅的解釋
遒勁嚴整。 易宗夔 《新世說·巧藝》:“ 秦 《權量詔》與 琅邪 泰山 諸刻,同出 李斯 之手,而險峻遒肅,判若兩人……蓋石文義尚莊嚴,金文義取變化,器物既異,體制斯殊,自然之道也。”
詞語分解
- 遒的解釋 遒 ú 雄健有力:遒勁。遒健。遒煉(詩文、書畫等雄健精煉)。遒媚(雄健秀美)。 迫近:“歲忽忽而遒盡兮,恐餘壽之弗将”。 聚。 堅固。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肅的解釋 肅 (肅) ù 恭敬:肅立。肅坐。肅然。 嚴正,認真:嚴肅。肅靜。肅穆。整肅。 躬身作揖,迎揖引進:肅客。 萎縮:肅殺。 筆畫數:; 部首:聿;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遒肅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遒”與“肅”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筆力、文風或儀态等具有剛勁嚴整、雄健莊重的特質。其含義可從單字本義及典籍用例中解析:
一、單字釋義
-
遒(qiú)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迫也”,引申為強勁、剛健、凝聚之意。
- 典籍用例:
- 《文心雕龍·風骨》:“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故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滞,此風骨之力也。”其中“遒”多指文辭剛勁有力。
- 陸機《文賦》:“或藻思绮合,清麗千眠。炳若缛繡,凄若繁弦。”李善注:“遒,健也。”
-
肅(sù)
- 本義:《說文》釋“持事振敬也”,表莊重、嚴謹、恭敬之态。
- 典籍用例:
- 《禮記·玉藻》:“色容厲肅”,鄭玄注:“肅,敬也。”
- 《詩經·大雅·思齊》:“雍雍在宮,肅肅在廟”,形容廟堂儀态莊重。
二、複合詞“遒肅”的涵義
“遒肅”融合二字精髓,強調剛健與莊重并存的意境,常見于以下語境:
- 書法筆力:形容運筆剛勁而不失法度,如顔真卿楷書“遒肅端嚴”。
- 文章氣韻:指文風雄健凝練、結構嚴謹,如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之風格。
- 儀态風度:描述舉止剛毅莊重,如《後漢書·窦融傳》“儀貌遒肅,進退有度”。
典型用例:
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筆力之遒肅,可稱妙品。”
三、權威典籍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遒”字釋義及“遒肅”用例,強調其“剛勁嚴整”之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詳釋“肅”的禮制内涵,佐證複合詞的莊重感。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解析“遒”“肅”字形與本義,為詞源提供依據。
注:因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來源以權威工具書為據。如需查閱原文,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專業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獲取。
網絡擴展解釋
“遒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遒勁嚴整,多用于形容書法、篆刻等藝術形式的風格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字義拆分
- 遒(qiú):指強健有力,常見于“遒勁”“遒健”等詞,強調力量與氣勢。
- 肅(sù):包含恭敬、嚴正之意,如“肅立”“嚴肅”,引申為端正、規整。
-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既包含力量感,又體現嚴謹規整的審美特質。
-
藝術語境中的應用
該詞常描述書法或金石篆刻作品的風格。例如,清代學者易宗夔在《新世說·巧藝》中評價秦代李斯的《權量诏》時,稱其“險峻遒肅”,強調石刻文字在剛勁中不失法度,與金文(青銅器銘文)的靈動形成對比。
使用示例
- 文學引用:
“蓋石文義尚莊嚴,金文義取變化,器物既異,體制斯殊,自然之道也。” ——《新世說·巧藝》
此句通過對比石刻與金文,凸顯“遒肅”風格在莊重場合的適用性。
綜合釋義
“遒肅”融合了力量與秩序的雙重特質,既可用于藝術評論,也可延伸至對人或事物氣質的描述(如剛正不阿的品格)。其核心在于剛健而不失法度,嚴整而富有張力。
别人正在浏覽...
爆響辨色比沖不可避免純實辍業辭窮理屈丹質盜首釘封文書締昵鬥量貳情藩盾髣髴風淫負官扶留貫頤奮戟龜鈕毂交蹄劘滾邊合拱鬨市湖劇呼倫貝爾草原樫鳥家世旌贲金扃卷簾門抗手饋膳睽疑兩下裡斂衆龍龛寠夫緑線命诰跑圓場偏州牽鈎潛形七尺器度清俸然然可可冉弱熱力學山牆實心眼損辱湯玉罔主微孽尾生文舫香輪謝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