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赃的意思、寄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赃的解释

谓窝藏赃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赃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将赃物(非法所得的财物)暂时存放或转移至他处的行为。该词常见于法律文书和司法实践中,需从构词和语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本义为“托付、存放”,引申为暂时寄存或转移物品。《说文解字》释:“寄,托也。”此处强调对赃物的物理转移或隐藏行为。

  2. 指通过贪污、盗窃、诈骗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财物。《康熙字典》引《增韵》:“赃,盗所取物也。”法律语境中扩展为一切犯罪所得。

二、法律定义

在现行法律体系中,“寄赃”属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刑法》第312条)的具体行为方式之一,指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代为保管、转移或藏匿赃物。其要件包括:

例证:甲盗窃金条后交乙保管,乙将金条藏于自家地窖,乙的行为即构成“寄赃”。

三、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11号)第一条明确规定:

“代为保管、搬运、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等行为,均属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行为模式。其中“代为保管”即涵盖“寄赃”情形。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2条

    中国人大网法律数据库: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法条原文及释义

    (链接:www.npc.gov.cn/npc/c30834/201511/6d60e750e7444187b3e228f3d7d3e9c3.shtml)

  2. 《现代汉语法律词典》(商务印书馆,2019)

    “寄赃”词条释义:非法转移或存放赃物的行为

  3.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库

    法释〔2015〕11号文件对犯罪所得处置行为的界定

    (链接:www.court.gov.cn/fabu-xiangqing-14582.html)


古籍例证

《大清律例·刑律·贼盗》:“知人略卖而寄赃,与同罪。”表明传统律法已明确“寄赃”行为的刑事责任。

楷体强调:现代司法实践中,“寄赃”需与“窝赃”区分——前者侧重短期转移存放,后者强调长期隐匿保管,二者在量刑时可能产生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

“寄赃”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与“窝藏赃物”相关,主要用于描述通过隐藏或转移非法所得以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根据权威词典(),“寄赃”意为将赃物(非法获取的财物)藏匿或转移给他人保管,目的是规避法律的追查和处罚。

  2. 词义延伸

    • 主动转移:在部分解释中(如),强调“寄”有“暗中送出”的含义,即犯罪分子将赃物转交他人(如共犯或第三方)保管,试图切断自身与赃物的直接联系。
    • 窝藏行为:另一类解释(如)侧重于“窝藏”本身,即通过隐藏赃物(无论是否转移)来掩盖犯罪行为。
  3. 法律与道德层面
    该词常用于法律语境,涉及《刑法》中关于窝藏、转移赃物罪的描述。其行为不仅违法,也反映道德层面的失信与欺诈。

  4. 相关成语与用法
    “寄赃”可与其他法律相关成语关联,例如“贪赃枉法”“拿贼拿赃”,但需注意语境区别。例如:“警方破案时,发现嫌疑人通过寄赃手段掩盖证据。”

“寄赃”指通过转移或藏匿赃物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具体表现可能因语境不同而侧重转移或窝藏。实际使用中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邦埸裱糊店标遇鼻洼除馑女达本胆管德言容功地财弟徒反光焚毁府分格不相入攻完横分和平鸽黄齑白饭祸心家庭借谊即事穷理疽肿看竹课金狂副使拦路抢劫老闺女廉胜邻家麓原马缰绳芒芋眉子坑明理敏求弥迤姆教凄静清热情属榷酤神封声焰死不开口司马门缩编锁甲缩水弢钤题染铜瑁通事屯弊婉言吴音霞窗相辅相成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