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聽到。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下:“ 張昭 論将,以 魯肅 為麄疎, 漢帝 、 吳王 熟聞此義。”《東周列國志》第二六回:“此 晉國 之大賢人,臣熟聞其名也。” 姚雪垠 《言志篇》:“壯懷常伴荒雞舞,寒夜熟聞關上鐘。”
“熟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ú wé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常見解釋
指“經常聽到”或“廣為人知”。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不同層面:
詞性争議
部分來源将其定義為形容詞(如),但在實際使用中多作動詞,如“熟聞忠厚言”,需根據語境判斷。
文學與口語
個人經曆表達
用于描述個人對某事的熟悉程度,例如:“我熟聞他的事迹,卻未曾謀面”。
古籍用例
“張昭論将,以魯肅為麄疎,漢帝、吳王熟聞此義。”(宋·田況《儒林公議》)
“寒夜熟聞關上鐘。”(姚雪垠《言志篇》)
現代造句
需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存在表述差異,建議結合權威詞典或文獻進一步驗證。若需完整例句或來源,可參考、3中的古籍引文。
《熟聞》一詞是指對某件事情或消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意思。它由“燥”和“文”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2劃。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一文中。而在繁體字中,《熟聞》的寫法為「熟聞」,它保留了傳統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熟聞的字形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熟聞的字形為「燥文。燥者,細疏也。文者,徽章文飾也」,可以看出古代對熟聞的理解與現代有所差異。
下面是一些使用熟聞這個詞的例句:
和熟聞相關的詞語有:熟悉、通曉、熟知、了解,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對某事物非常熟悉和了解。
而與熟聞相對的詞語有:生疏、陌生、不熟悉等,它們表示對某事物缺乏了解或了解程度較低。
綜上所述,《熟聞》這個詞意指對某事非常熟悉和了解,它的部首是“燥”和“文”,共有12劃。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熟聞」。在古代寫法中,它的字形為「燥文」。這個詞在句子中的用法舉例如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