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虛飾之辭。《戰國策·趙策四》:“ 虞卿 聞之,入見王,王以 樓緩 言告之。 虞卿 曰:‘此飾説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讔》:“及 優旃 之諷漆城, 優孟 之諫葬馬,并譎辭飾説,抑止昏暴。”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佛肉眼見四十裡》:“俗僧飾説,大非經旨。餘故録其説而辨之。”
2.虛飾其辭,托辭掩飾。《漢書·夏侯勝傳》:“ 勝 從父子 建 字 長卿 ,自師事 勝 及 歐陽高 ,左右采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文飾説。”《舊唐書·郭子儀傳》:“豈唯天道助順,抑亦地形使然,此陛下所知,非臣飾説。” 宋 蘇舜欽 《答馬永書》:“巧辨飾説,言悲貌蹙,或舍其所脩,而小人是從。”
“飾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shì shuō”,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虛假的言辭或描述來美化真相,掩蓋事實本質。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戰國策》《漢書·夏侯勝傳》等文獻。
《飾説》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裝飾、美化、修飾語言”。使用這個詞可以描述一個人在言辭中添加修飾語、修辭手法或修飾性的詞句,以達到更加生動、精準或美麗的表達效果。
《飾説》是由“食”、“言”、“言”、“言”四個部首構成。
部首“食”通常表示與食物或餐飲相關的事物。
部首“言”則代表語言、說話或文字相關。
《飾説》是傳統漢字的一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記載。它的繁體字形為「飾說」。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飾説》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飾説」,其中表示“飾”字的部分采用了更為複雜的形狀,整體字形更加繁瑣。
1. 他在演講中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讓整個演講更加生動有趣。
2. 她總是能夠用簡單的語言飾說出最深刻的思想。
1. 裝飾
2. 修飾
3. 美化
4. 宣誓
5. 陳訴
1. 修飾
2. 裝點
3. 裝扮
4. 美化
5. 渲染
1. 簡潔
2. 直言
3. 不加修飾
4. 原汁原味
5. 幹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