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谕的意思、寄谕的详细解释
寄谕的解释
所传递的皇帝的谕旨。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覆陈迭奉寄谕分别筹议疏》:“所有叠奉寄諭,分别筹议缘由,恭摺由驛密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
词语分解
-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谕的解释 谕 (諭) ù 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谕。手谕。谕旨。晓谕。 明白,古同“喻”,明白,理解。 古同“喻”,比方。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寄谕”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清代官方文书中的一种特定形式,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和实际应用两个层面来理解:
-
“寄”的含义:
- 本义指托付、传达、递送。在“寄谕”中,核心意思是通过传递的方式送达。它强调谕旨不是由皇帝当面下达,而是通过书面形式,由特定的渠道(如驿站、官员)传递给远方的接收对象。这与皇帝在京时直接召见大臣下达的“面谕”或“口谕”相对应。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对“寄”的解释包含“传送;传达”义项。宋代王安石《寄吴氏女子》诗:“膏肓在何许,谁能写其情?……寄声谢诸公,努力苏疲氓。”亦体现了“寄”的传达之意(虽非公文语境,但词义相通)。
-
“谕”的含义:
- 本义是告诉、告知,特指上对下的告知。在官方语境中,“谕”专指皇帝或上级官员对臣属下达的命令、指示或教诲。它代表着最高或上级的权威意志。
- 来源参考:《清会典》等典籍中,“谕”是皇帝命令的正式称谓之一,如“上谕”、“圣谕”。
-
“寄谕”的整体含义:
- 综合“寄”与“谕”的含义,“寄谕”特指皇帝通过书面形式发出,并经由传递渠道送达给地方高级官员(如总督、巡抚、将军、都统等)的谕旨、命令或指示。
- 核心特点:
- 发出者: 皇帝。
- 性质: 正式的官方命令、指示。
- 形式: 书面文件。
- 传递方式: 通过驿站系统或其他官方渠道寄送。
- 接收对象: 通常为不在京城的地方大员或特定钦差大臣。
- 应用场景: 当皇帝需要向远离京城的地方重臣下达指示、批复奏折、布置任务、传达决策或进行训诫时,就会使用“寄谕”。这是清代中央与地方进行政务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寄谕”是指清代皇帝以书面形式发出,并通过官方传递系统送达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或命令。它体现了皇帝对远方臣属的指挥权,是清代行政文书体系和中央集权制度运作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在于“寄”(传递送达)和“谕”(皇帝的命令)的结合。
(注:由于搜索结果未提供直接相关的网页链接,以上解释主要依据权威汉语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辞源》以及清代历史研究、文书制度研究的相关学术共识进行阐述。例如,研究清代公文制度的著作如《清代文书纲要》、《清史稿·职官志》等均有涉及“寄谕”的性质和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寄谕”是汉语词汇,拼音为jì yù,主要含义为通过传递方式送达的皇帝谕旨。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由“寄”(传递、托付)和“谕”(皇帝的命令或指示)组成,字面可理解为“传递谕旨”。
- 核心定义:特指古代通过文书或口信形式传递的皇帝命令,常见于清代官方文书。
2.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 清代政务应用:多用于官员奏疏中,例如薛福成《代李伯相覆陈迭奉寄谕分别筹议疏》提到“叠奉寄谕”,指多次收到皇帝通过传递方式下达的旨意。
- 传递形式:可能通过驿站(如“由驛密陈”)或专人递送,确保旨意快速、保密地传达。
3.相关延伸
- 与“廷寄”的关系:类似清代“廷寄”制度,即皇帝直接下发机密谕旨,需接收者亲自拆阅,不得代拆。
- 现代引申:部分解释提到可比喻通过其他方式传达意见,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4.示例参考
- 曾国藩曾上奏请求清廷在寄谕中嘉奖将士,称“天语一字之褒,胜于臣等函牍万万”,体现寄谕的权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典》或清代奏疏原文(如薛福成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包钞北寺毕身博塞不啻参赞常卖陈谟淳化慈帏盗取恶作剧返碱翻造风狸风情月债膏油钩梯诡晦好大黑鼾怳怳假居监护人交心甲首极边距脱傀儡緑鬓朱顔漫烂没骨图庙堂碑女侍中毗陵抢夺抢佯灊岳旗幅磬管鸲掇覰付躯榦曲泉热肠容礼视候双管齐下思察私密四知金鞺鞑弹射贪赃坏法推诚接物拖鬭顽犷险俗宵床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