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懼。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仁宗祫享恭虔》:“侍祠諸神裹手執笏,見上恭虔,皆恐惕揎袖。”
“恐惕”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恐惕(拼音:kǒng tì)指戒懼,即因敬畏或謹慎而産生的恐懼心理。該詞多用于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既警惕又不安的狀态。
二字組合後,“恐惕”融合了“畏懼”與“警惕”的雙重含義,體現因擔憂後果或危險而産生的心理狀态。
該詞可見于宋代文獻,如孔平仲《孔氏談苑·仁宗祫享恭虔》中記載:“侍祠諸神裹手執笏,見上恭虔,皆恐惕揎袖。”
此例描述了祭祀場合中,參與者因敬畏而表現出的謹慎态度。
在現代語境中,恐惕可引申為因擔憂潛在風險或不良後果而産生的不安情緒。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滬江線上詞典》。
《恐惕》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對某種事物或情景産生恐懼和憂慮的心理狀态。當面臨不确定、陌生、危險或無法掌控的情況時,人們常常會感到恐懼和憂慮,這種心理狀态就可以用《恐惕》來表達。
《恐惕》的部首是心字旁和忄字旁。它的部首心字旁表示與情感、心理有關,而忄字旁表示與心理活動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心字旁占了5畫,忄字旁占了4畫。
《恐惕》源自于漢語,它的繁體字為「恐憫」。
在古代漢字中,「恐惕」的寫法稍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其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恐悌」。不同于現代的「恐惕」,古時候的寫法強調了更多的情感因素。
1. 他在黑暗中聽到了奇怪的聲音,不禁感到一陣恐惕湧上心頭。
2. 面對未知的未來,她充滿恐惕地望着前方。
1. 恐惕心理
2. 恐惕不安
3. 恐惕情緒
1. 恐懼
2. 憂慮
3. 擔心
1. 安心
2. 安逸
3. 安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