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m] 〈方〉∶手臂,上肢
(1).胳膊。 唐 路德延 《小儿诗》:“臂膊肥如瓠,肌肤软胜绵。”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一折:“我哭啼啼搬住臂膊,泪漫漫的扯住衣服。”《水浒传》第二九回:“那 蒋门神 还是几颗头,几条臂膊?” 茅盾 《子夜》一:“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
(2).犹言左右手。《周书·耿豪传》:“世言 李穆 蔡祐 ,丞相臂膊; 耿豪 王勇 ,丞相咽喉。”
臂膊是汉语中表示人体上肢部位的常用词汇,具体指代从肩部到手腕之间的肢体部分,即上臂与前臂的合称。该词在古汉语中已广泛使用,例如《水浒传》第四回有“智深抡起禅杖,把松树梢头一削,削断了一枝臂膊粗细的树枝”的描写,强调其指代人体上肢的物理属性。
从词源结构分析,“臂”本义为上臂,《说文解字》释为“手上也”,后延伸涵盖整个上肢;“膊”原指晒干的肉脯,《周礼》有“豚拍鱼醢”郑玄注“拍谓膊”,后通过词义演变与“臂”结合构成复音词,强化了肢体部位的具象表达。这种构词法符合汉语双音节化的演变规律。
在方言使用中,吴语、粤语等方言区仍保留“臂膊”作为日常用语,与普通话“胳膊”形成地域性差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列为书面语词,与口语词“胳膊”形成语体区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多用于书面语”。
相关词汇包括“臂弯”(肘关节内侧凹陷处)、“臂钏”(戴在臂部的环形饰品)等,这些派生词从不同角度延伸了该词的核心语义。古代医籍如《黄帝内经》中“臂厥”“臂肿”等病症名称,则体现了该词在中医解剖术语中的基础地位。
“臂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方言用例,可参考、3、7等来源。
鹌鹑不趋事成擒称谢程序赤磷弛落齿杖充益粗纱担雪填河德度迭岁恶郡发摘费钞匪荒腹背受敌功勤过家家儿候车黄耆回远简称晈日寄愁鸡内金敬意津帖金翟寄政克长课较苛娆克意崆峒老困蹙廉循礼籍緑钱漫坡濛漪冥言沐浴膏泽慓锐平怿窍藏青裙缺三短四杀胡林砂轮十年窗下石牌楼守岁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五石散谺坼香几西楚霸王谢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