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膊的意思、臂膊的详细解释
臂膊的解释
[arm] 〈方〉∶手臂,上肢
详细解释
(1).胳膊。 唐 路德延 《小儿诗》:“臂膊肥如瓠,肌肤软胜绵。”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一折:“我哭啼啼搬住臂膊,泪漫漫的扯住衣服。”《水浒传》第二九回:“那 蒋门神 还是几颗头,几条臂膊?” 茅盾 《子夜》一:“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
(2).犹言左右手。《周书·耿豪传》:“世言 李穆 蔡祐 ,丞相臂膊; 耿豪 王勇 ,丞相咽喉。”
词语分解
- 臂的解释 臂 ì 从肩到手腕的部分:臂力。臂腕。臂肘。左膀右臂。助你一臂之力。 臂 〔胳臂〕见“胳”。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 膊的解释 膊 ó 上肢,近肩的部分:胳膊。赤膊(光膀子)。 〔厚膊〕厚切肉。 分裂尸体而曝之:“杀而膊诸城上”。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臂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基本含义
- 方言指代:该词在方言中主要指“胳膊”,即人体肩部以下、手腕以上的上肢部分。例如:“赤着臂膊”描述裸露手臂的状态。
- 现代解释:广义上可理解为“手臂”或“上肢”,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口语表达。
2.词源与文学出处
- 古代文献:唐代路德延《小儿诗》中“臂膊肥如瓠”以比喻手法形容孩童手臂的圆润;元曲《五侯宴》中“搬住臂膊”则通过动作描写体现情感。
- 比喻义:在《周书·耿豪传》中,“臂膊”被引申为“得力助手”,如“丞相臂膊”指重要支持者。
3.使用场景与相关词汇
- 方言特色:多用于吴语等方言区,与普通话“胳膊”同义。
- 常见搭配:如“臂膊肘”(肘部)、“臂膊力”(手臂力量)等,但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4.与“胳膊”的关联
- 词义重叠:两者均指上肢,但“臂膊”更偏向书面或方言,“胳膊”则为通用词汇。
- 文化差异:北方多用“胳膊”,南方部分地区倾向“臂膊”。
5.注意事项
- 权威性差异:不同词典对“臂膊”的释义略有侧重,如《沪江词典》强调方言属性,而《周书》等文献侧重比喻义。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方言用例,可参考、3、7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臂膊是一个汉字词组,它的意思是人的胳膊。它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臂和膊,并且由共计12个笔画组成。
臂是一个表示手臂的部首,它的意思是膀胱的一部分,也即人的手臂。臂的写法比较简单,只需使用4个笔画即可。
膊是一个表示肉的部首,它的意思是胳膊,也即人的上肢。膊的写法较为复杂,需要使用8个笔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形成过程。在古代汉字的早期,形状上反映了事物的本来模样。臂膊作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在形状上和实际的手臂相似,所以汉字的形状也就以此为基础形成了。
在繁体字中,臂膊的形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由臂和膊两个部首组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繁体字中的臂写作臂膊,膊写作臂胳。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的书写习惯和文化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臂膊是由更多的笔画所构成的。可以通过古代汉字的研究,了解到臂膊在不同的时代,汉字的形态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
例如,臂膊在古籍《说文解字》中的写法为「臂蔔」,而在《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臂蔔」。这些古代的写法虽然在形态上略有不同,但它们都代表着人的手臂这个意思。
一些例句中可使用臂膊这个词,如:他的臂膊肌肉发达,看起来很强壮。
和臂膊有关的组词有:上臂、下臂、手臂等。
近义词可以是手臂,反义词则可以是腿。
别人正在浏览...
按步就班报本冰棍儿吃不消垂眷纯朴丛丛村步刀砧杀断纹访垄墦祭風馳電赴盖然论改正桄颎过省故曲荷兰鸿郤陂洄壖浇水家羽箕敛静外谨励鸡头肉看破宽静来鸿去燕临河欲鱼龙头士马鹿易形面颊谋志昵宾逆虑撇吊欺公罔法青藓轻足蛩駏毡起手巾七纵七擒鬖髿盛丽申行石龛水手衫肆芳淘摸蝭跂通市偷空外父微随无诸台香案吏歙动谢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