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谪的意思、百谪的詳細解釋
百谪的解釋
亦作“ 百適 ”。百次譴責。古時官吏受百次譴責即被免職。《漢書·遊俠傳·陳遵》:“﹝ 遵 ﹞又日出醉歸,曹事數廢。西曹以故事適之,侍曹輒詣寺舍白 遵 曰:‘ 陳 卿今日以某事適。’ 遵 曰:‘滿百乃相聞。’故事,有百適者斥,滿百,西曹白請斥。” 顔師古 注:“適,讀曰‘讁’。” 宋 陸遊 《病後作》詩:“骨相坐一寒,仕宦經百謫。”
詞語分解
- 百的解釋 百 ǎ 數名,十個十(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佰”代):百步穿楊。百兒八十。百分比。 喻很多:百草。百貨。百姓(人民)。百般。百煉成鋼。百無聊賴。百廢俱興(塶 )。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 谪的解釋 谪 (謫) é 譴責,責備:衆人交谪。 封建時代特指官吏降職,調往邊外地方:谪遷。谪降(刵 )。谪戍。谪居。貶谪。 變異:“庚午之日,日始有谪”。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百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百次譴責”,古代官吏若累計受到百次譴責,則會被免職。
- 異體寫法:亦作“百適”(“適”通“谪”),常見于古籍。
二、出處與背景
- 曆史制度:漢代《漢書·遊俠傳·陳遵》記載,官吏若被彈劾滿百次即遭罷免,如陳遵因醉酒廢弛公務,下屬按例彈劾,他回應“滿百乃相聞”,最終因此被免職。
- 字形演變:“谪”本義為貶官、責備,後衍生出“神仙受罰貶至人間”的引申義(如李白被稱為“谪仙”)。
三、文學應用
該詞常出現在詩詞中,表達仕途坎坷或自我寬慰,例如:
- 蘇轼《陳季常自岐亭見訪》:“百谪終為賢太守”,暗含多次貶谪反顯賢能;
- 王安石《次韻酬朱昌叔五首》:“百谪難知亦我憂”,抒發對友人境遇的感慨。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解讀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引用。若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百谪
百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被逐出、被放逐或被流放。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白和言,共有14筆。
百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中國,作為一種懲罰措施,當一個人犯有重罪或觸犯了朝廷法令時,他可能會被百谪,即被遷徙到邊疆或放逐到較為荒涼的地方。這是一種既嚴厲又有威懾效果的刑罰,目的是使罪犯失去家庭與親人的聯繫,同時削弱其對中央政權的威脅。
在繁體字中,百谪的寫法為百謫。
古時候,百谪在漢字的寫法中可能存在些許差異。以《說文解字》為例,寫作“百阠”,其中“阠”為底部部首,與現代的寫法略有不同。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百谪這個詞:
- 他因涉嫌叛國罪被判百谪到邊疆。
- 在曆史上,一些政治異議者被百谪到偏遠的島嶼上。
由百谪這個詞組成的一些詞語有:
- 谪居:指被遷徙到邊遠地區居住。
- 遣返:指被原地放逐、遣送回國。
- 流亡:指被迫離開國家或故鄉,在外國或他鄉生活。
與百谪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放逐:指将違法犯罪者從原居住地區驅逐。
- 驅逐:指強制性地将人從某地趕走或驅使他們離開。
相反的詞語為:
- 歸國:指被原地回國。
- 複職:指恢複原有的職務或職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