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百適 ”。百次譴責。古時官吏受百次譴責即被免職。《漢書·遊俠傳·陳遵》:“﹝ 遵 ﹞又日出醉歸,曹事數廢。西曹以故事適之,侍曹輒詣寺舍白 遵 曰:‘ 陳 卿今日以某事適。’ 遵 曰:‘滿百乃相聞。’故事,有百適者斥,滿百,西曹白請斥。” 顔師古 注:“適,讀曰‘讁’。” 宋 陸遊 《病後作》詩:“骨相坐一寒,仕宦經百謫。”
百谪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多次貶谪”或“屢遭責罰”,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員因過失被反複降職或斥責的情形。以下從詞義、出處、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百”為虛數,表“多次、頻繁”;“谪”指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說文解字》釋“谪”為“罰也”。合稱“百谪”強調被貶責次數之多,帶有強烈的累積性貶義色彩。
結構溯源
該詞屬偏正結構,“百”修飾“谪”,凸顯動作的重複性。類似構詞如“百戰”“千慮”等,均以數詞虛指強調程度。此用法在唐宋文獻中常見,如《宋史·列傳》載:“(範仲淹)雖百谪不改其志”,借以刻畫人物屢遭貶黜仍堅守信念的形象。
文獻例證
據《漢語大詞典》收錄,“百谪”最早見于宋代文人筆記,如洪邁《容齋隨筆》提及官員“百谪窮途”,後漸擴展至詩詞。明代《萬曆野獲編》亦用“百谪之身”形容政壇失意者。
近義詞對比
與“三黜”“屢貶”等詞義近,但“百谪”更側重次數頻繁,情感上多含悲慨。如柳宗元“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與“百谪”語境相似,但後者未直接使用該詞。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百谪”因文言色彩濃厚,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錢鐘書《管錐編》評蘇轼“百谪成詩”之語,即借古詞贊其逆境中的創作成就。
“百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該詞常出現在詩詞中,表達仕途坎坷或自我寬慰,例如:
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解讀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引用。若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
百煉成剛百僞倍論标繪不靈部院差點暢銷貨陳辭持齋把素雠嫌粗袍粝食打八刀大盟答诏跌錢丁男墩鎖肥頭大面豐蔀附批浮學槁喪鲠讦鴻筆麗藻洪澇貨貢獎金駕牌解除嗟頌筋書極天就學曠略獵禁陵駕陸凱傳情落漠磨刷扭角羚弄晴骈誅青弦溶溶三釜稍殺勝代升名水宿山行鎖心韬蓄通舊違事鑲滾想料笑比河清小腸氣下昃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