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州的意思、九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州的解释

(1) [China]∶中国的别称

(2) [Kyushu]∶日本四主岛中最南的岛

详细解释

(1).古代分 中国 为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 冀 、 衮 、 青 、 徐 、 扬 、 荆 、 豫 、 梁 、 雍 ;《尔雅·释地》有 幽 、 营 州而无 青 、 梁 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 、 并 州而无 徐 、 梁 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 中国 。《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宋 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郭沫若 《赞******》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

(2).指大九州。 中国 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 时 邹衍 称 中国 为 赤县神州 ,谓“ 中国 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臺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杨树达 以为所举九州,自正中 冀州 与《禹贡》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号差异;其称东南 神州 ,与 邹衍 所称 中国 名曰 赤县神州 者相合;疑该篇乃取自 邹衍 之书,所举九州之名即 邹衍 所称之九州。见《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重要的地理概念与文化符号,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行政区划原义 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将中原地区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行政区域,形成中国最早的疆域划分体系。该体系以山川河流为界,包含土壤分类、赋税等级等治理规范,体现早期国家治理智慧。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尚书注》中进一步阐释:"九州之制,因势而制,非尽禹迹也",说明该概念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完善。

二、华夏地域代称 自周代起,"九州"逐渐演变为中国的代称,如《诗经·商颂》"奄有九有"中的"九有"即同义表述。汉代《淮南子·地形训》详细记载各州方位及特征,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这种用法"凝结着民族共同体的地理认同"。唐代诗人王昌龄"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句,更将其升华为文化意象。

三、文化象征维度 《辞海》现代释义强调其"成为象征国家统一的文化符号"。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考据九州边界变迁,揭示该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当代考古发现,如二里头遗址的城邦格局,印证了早期九州划分的物质基础。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九州”的词义解释,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文字解析

    • 九:在古汉语中不仅是数字,更象征“极限与无限”,常作为虚数表示“极多”。例如“九天”“九曲”等用法均体现此意。
    • 州:原指被水域环绕的陆地,《说文解字》释为“水中可居者”,最初与地理环境相关。
  2. 起源背景
    九州概念最早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大禹通过疏导洪水使陆地显露,这些区域被称为“禹迹”,后演化为“九州”,成为中华疆域的象征。


二、地理划分与演变

  1. 典籍中的九州
    不同文献对九州的具体划分存在差异:

    • 《尚书·禹贡》: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 《尔雅》:含幽州、营州,无青州、梁州。
    • 《周礼》:含幽州、并州,无徐州、梁州。
  2. 对应现代区域
    以《禹贡》为例:

    • 冀州:今河北、山西、辽宁一带;
    • 扬州:覆盖江苏、安徽南部及江西东部;
    • 荆州:包括湖北、湖南及江西西部。

三、文化象征意义

  1. 代称功能
    自战国起,“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如“九州同”“九州大地”等表述,承载民族认同与疆域意识。

  2. 哲学延伸
    邹衍提出“大九州”理论,认为中国仅为世界九大州之一,体现古人对宇宙的宏观想象。


“九州”既包含地理区划的实指意义(如《禹贡》九州的行政概念),又衍生为文化符号,象征中华文明的疆域与精神归属。如今部分古州名仍存于现代地名,如徐州、扬州等。需注意不同文献对九州的界定差异,具体研究时可参考《禹贡》《尔雅》等原始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乐椅饼子不可胜纪长算远略朝事乘白持容创举出点子楮君触衰蛋丁德泽调滑调熟地崩山摧短窄惇淳放围繁穰法诛肥差风轩赋里灌襞衡虑困心惶灼焕耀挢挢接风借枢稷蜂社鼠进履金坡忌三房旧燕归巢拘催狙猾旅帅慢朦腾弥士披迷钳戾气核情调青丘子人多口杂荣润身火设宴四界狻猊田舍厅屋通带土堠王犹仙闪小鬼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