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南朝 梁 任昉 《劉先生夫人墓志》:“參差 孔 樹,毫末成拱。” 宋 司馬光 《和聶之美諷古》之二:“如何毫末利, 管 鮑 亦相欺?” ********* 《我們對于國事的态度和主張》:“過去政府雖有所懲治,然僅竊鈎者誅耳,神奸巨猾,未損毫末。”
(2).指筆端。 唐 杜甫 《奉觀嚴鄭公岷山沲江圖畫十韻》之二:“嶺雁隨毫末,川蜺飲練光。” 仇兆鳌 注:“毫末,謂畫筆。練光,謂畫絹。” 宋 蘇轼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詩:“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
"毫末"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毫"指動物細毛,《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本義為"長而尖銳的毛"(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末"原指樹梢,《說文解字》釋為"木上曰末"(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字面指"毫毛的尖端",特指細微到極緻的物質形态。
二、引申義項
三、哲學内涵 該詞濃縮着中國古代辯證思維,既強調見微知著的認知方法,《韓非子·說林上》記載"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來源:中華書局《韓非子集解》);又包含防微杜漸的實踐智慧,《後漢書·丁鴻傳》提出"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來源:中華書局《後漢書》),形成獨特的漢語哲學表達範式。
“毫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毫末”字面指毫毛的末端,即動物毛發最細小的尖端部分。例如《老子》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用樹木生長的過程比喻事物從微小起始逐漸壯大的哲理。
極細微的事物
常比喻極其微小的部分或數量,如“毫末之差”“毫末之利”。
例:鄒韬奮曾用“神奸巨猾,未損毫末”形容未受絲毫影響的狀況。
發梢的代稱
在傳統對聯“雖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中,“毫末”特指頭發末梢,用于理發行業。
古代文學中,“毫末”還引申為筆端或畫筆,如杜甫詩句“嶺雁隨毫末”描繪繪畫筆觸。
該詞以具體事物(毛發尖端)為基點,通過比喻和引申,既可用于哲學思辨,也可指代具體事物(如頭發、筆觸),體現了漢語中以小見大的表達特點。
榜船拔砦畀付避秦客俾晝作夜伯爵不羁之才塵蒙癡人丹跗凋換短訓班惡類封羊杠鈴更制怪僻關隴骨軟斤麻夯具昏渝互文獎牌谏切膠附解禳雞鳴戒旦旌罕寇劫坤珍砬子吏門曆室壟斷資本戮死買舟木闆書撓攪槃委片接寸附批毀竊鐘掩耳輕意起席棋坐三事騷牛山峰傷毀深冬盛唐食不遑味事利識相爽明遂非缇缃通轄忘反午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