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情趣。 宋 苏轼 《答程全父推官书》:“僕焚毁笔砚已五年,尚寄味此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鬱,正赖此耳。”
“寄味”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古典语境中的解释
在古汉语中,“寄味”多指通过文字、艺术等寄托个人情趣。例如宋代苏轼在《答程全父推官书》中写道:“僕焚毁笔砚已五年,尚寄味此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鬱,正赖此耳。”、。此处“寄味”表达了苏轼借陶渊明的诗文寄托内心情感的状态。
现代用法扩展
现代汉语中,“寄味”也可用于形容令人回味的事物,尤其与美食相关。例如“这道菜的香气寄味悠长”,强调味道引发的情感共鸣或持久记忆。
与“寄意”的差异
需注意“寄味”与“寄意”(jì yì)的区别:
使用建议
在书面表达时,“寄味”适合用于文艺评论、情感描写等场景;口语中则多用于美食或怀旧话题,需结合语境灵活选择。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苏轼文集或宋代诗词选注。
《寄味》是指通过食物或其他途径来让人回味或怀旧的一种情感表达。当人们吃到或感受到某种食物或者某种情感时,会唤起对过往的记忆,并引发特定的情感体验。
《寄味》这个词可以拆分成“寸”和“口”,其中“寸”的部首是“寸”,共有3画;“口”的部首是“口”,共有3画。
《寄味》这个词来源于中国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观念。在现代汉字中,繁体字形为「寄味」。
在古代,「寄味」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结构和现代相似。
1. 这道菜的香味让我寄味起小时候妈妈的手艺。
2. 这首歌的旋律真动听,让人寄味起往昔的青春岁月。
3. 味觉是一种强大的寄味力量,能够让人瞬间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
回味、味道、味觉、味美。
回味、怀旧、忆香。
淡忘、忘却、遗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