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罵诋毀。《新唐書·劉崇魯傳》:“其相詈訾,俚淺稽校,譬市人然。”
“詈訾”是由“詈”和“訾”組成的複合詞,屬于古代漢語中的貶義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詈”指用言語辱罵,如《尚書·無逸》中“小人怨汝詈汝”;“訾”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苛也”,後引申為惡意指責、诋毀,《禮記·曲禮》有“不苟訾”的用法記載。
從構詞法分析,“詈訾”屬于同義複詞,二字均含負面評價義項,組合後語義強化,特指帶有攻擊性、侮辱性的言語行為。《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歸類為“責罵類”動詞,強調行為的主觀惡意性,如《鹽鐵論》中“詈訾賓客”的用例,描述對他人進行公開謾罵的場景。
該詞常見于先秦至兩漢文獻,魏晉後使用頻率降低。現代漢語中已被“辱罵”“诽謗”等詞彙替代,但仍保留在古籍研究和方言考察領域。例如《方言校箋》記錄荊楚方言中“詈訾”指代帶有肢體威脅的罵詈行為,這一特殊用法被收入《漢語方言大詞典》。
在語義演變方面,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訾本計量義,後轉诋毀義,與詈合則成惡言相加之專稱”,揭示了兩字從獨立使用到複合構詞的曆史發展軌迹。
您查詢的“詈訾”可能是“訾詈”的筆誤。根據權威資料,“訾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使用注意
建議您核對原詞是否為“訾詈”。若需進一步分析其他古籍中的生僻詞,可提供具體例句或上下文。
安宜擺蕩笨牛賓飲草疏長笛鄰家丞倅齒冷槌擊悼恩大搉德體斷脊訛衍番紅花噶霏攻滅宮體寒氊皓素轟隆隆黃嫩回落火道角樓蛟爐嘉勝進擊看錢口淺寬政樂戲兩姨撩東劄西力勢鸾隼不接翼菛冬冥津木鸢南隆俳儛千了萬當橋桁乞良犬羊鵲聲日屈軟風塞責生搏神怪蛇茄水磨石桃花源記萬賴俱寂無從置喙吳茱萸孝稱消光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