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urret]∶在較大建築物轉角上的裝飾性建築物
(2) [watchtower at a corner of a city wall]∶城牆角上的遠望樓
古代供瞭望和防守用的城樓。建于城垣四角,故稱。《宋書·沉文秀傳》:“時 白曜 在城西南角樓,裸縛 文秀 至 曜 前,執之者令拜。” 唐 元稹 《欲曙》詩:“片月低城堞,稀星轉角樓。” 明 何景明 《确山縣修城記》:“ 良臣 則均力嚴事,葺其壞,繚其未完,樹三城門樓及月城角樓,鋪樓内,土城鹹備。”
角樓是古代建築中一種具有特定功能的構造,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角樓指建在城牆、宮殿等大型建築物四角上的樓閣式建築,主要用于瞭望和防禦。其名稱源于所處位置(城牆轉角),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文獻記載見于《三國志》。
中國現存最著名的角樓為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四座角樓,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兼具防衛與禮制象征意義。其他代表包括西安、平遙古城牆角樓。
如需進一步了解角樓建築細節,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官網或相關建築史文獻。
《角樓》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建築物角落部分的樓閣。通常用于形容城牆或宮殿中設置的樓閣。
《角樓》的部首是“角”字的“角”部,筆畫數為7畫。
《角樓》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建築詞彙,用于描述城市或宮殿的建築結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角樓一般建在城牆或宮殿的角落處,既具有防禦功能,又可以更好地展現建築的氣勢。
在繁體字中,《角樓》可以寫作「角樓」。
在古代漢字中,角字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角的上方為半圓形,下方為直線,整體形狀類似于現代的「乚」。而樓字的字形則與現代相似。
1. 這座城市的城牆上有許多漂亮的角樓。
2. 宮殿中的角樓高聳入雲,宛如仙境。
3. 這座城市的角樓是古代建築的精華所在。
1. 角落
2. 角色
3. 角度
1. 角落
2. 樓台
3. 亭台
1. 中庭
2. 中心
3. 正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