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薄少年的意思、輕薄少年的詳細解釋
輕薄少年的解釋
輕薄:放蕩。比喻輕佻放蕩的年輕人。
詞語分解
- 輕薄的解釋 ∶言行不莊重、不敦厚像他的長子一樣輕薄 ∶輕佻;不正經;放蕩舉止輕薄 ∶玩弄、侮辱婦女 ∶不貴重;不豐厚禮物輕薄詳細解釋.輕佻浮薄。《漢書·地理志下》:“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 唐 劉知幾 《
- 少年的解釋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少年兒童讀物詳細解釋不幾年。《後漢書·西南夷傳·滇》:“初到郡,米斛萬錢,漸以仁恩,少年間,米至數十雲。” 李賢 注:“少年,未多年也。”.古稱青年男子
專業解析
輕薄少年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及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舉止輕佻、言行浮誇、缺乏穩重感的年輕男子。
核心特征:
- 行為輕浮:言語戲谑不莊重,舉止隨意輕率。
- 缺乏責任感:對待事物态度敷衍,不重承諾。
- 外在表現:常體現為過度追求時髦、喜好炫耀,或對他人缺乏尊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1089頁,明确标注“輕薄”含“輕佻浮薄”之義,用于形容人的言行态度。
二、詞源與古典用例
該詞屬古今通用詞彙,“輕薄” 最早見于古籍:
- 《世說新語·品藻》:
“(桓溫)評論殷浩曰:‘少時與吾共騎竹馬,然其性輕薄,終非廟堂之器。’”
此處以“輕薄”批評其性情浮躁不穩重。
來源:中華書局《世說新語箋疏》(2011年版),卷中·品藻第九。
三、近義詞辨析
需區别于相似概念:
- “纨绔子弟”:強調富貴家庭出身卻遊手好閑(《漢書·叙傳上》:“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間”)。
- “浪蕩子”:側重行為放蕩不檢點(《紅樓夢》第三回:“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來草莽”形容賈寶玉年少時的浪蕩)。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相關詞條釋義。
四、反義詞參照
“少年老成” 為典型反義概念:
指年輕人言行穩重、處事成熟,如《北堂書鈔》載“漢馬援少時老成,諸兄異之”。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91頁。
五、文學形象例證
魯迅小說中常見此類人物刻畫:
《阿Q正傳》中“錢家大少爺”對女性輕蔑調笑的行為,是“輕薄少年”的典型文學寫照。
來源:魯迅《呐喊·阿Q正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
權威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 中華書局, 2011.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4.
- 魯迅.《呐喊》.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4.
網絡擴展解釋
“輕薄少年”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qīng bó shào nián
釋義:比喻輕佻放蕩的年輕人,多指行為不莊重、言行浮薄的年輕男子。
感情色彩:中性偏貶義,實際使用中多含批評意味。
二、詞義解析
- “輕薄”的含義
指輕佻浮薄、舉止不端,包含不尊重他人或自我放縱的意味,如《漢書》中“輕薄無威”的描述。
- “少年”的指向
古時多指青年男子,現可泛指青春期至青年階段的人群。
三、出處與用法
- 曆史淵源:最早見于《漢書·伊賞傳》,記載漢代長安城中的“輕薄少年惡子”擾亂社會秩序。
- 文學引用:明代王世貞、李攀龍等詩人作品中均有使用,如“三河不知為誰家,有輕薄少年”。
- 語法功能:多作主語或賓語,用于書面語境,例:“捕輕薄少年”(兩漢樂府《雁門太守行》)。
四、補充說明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古典文學的解讀中,需注意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傾向。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書》或權威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僚剝床及膚背離碑志弁韓标語避護屏氣吞聲稱戈成門戶呈現出崇班川華出去大尉遲登稔豆莖杜詩韓集二德貢誠詭狀孤甥漢東蚌橫截虎士間壁鯨吼金面謹志吉他蹐滞隽李據争窺隙苦酷老大人連榻留命陋儀懋勤殿綿綢鳴蚿凝待旁録品紅評緑錢筒且不上親疏貴賤如命汝穴風深伏書翰隨駕天心條苗體查托生萬羊小輩小番子閑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