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邑的意思、黎邑的詳細解釋
黎邑的解釋
指 殷 代諸侯國 黎國 。《書序》“ 周 人乘 黎 , 祖伊 恐,奔告于 受 ,作《西伯戡黎》” 唐 孔穎達 疏:“ 文王 功業稍高,王兆漸著, 殷 之朝廷之臣,始畏惡 周 家,所以畏惡之者,以 周 人伐而勝 黎邑 故也。”
詞語分解
- 黎的解釋 黎 í 衆,衆多:黎民。黎庶。 古通“黧”,黑色。 古國名。 姓。 筆畫數:; 部首:黍; 筆順編號: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黎邑”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地名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史實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 字義分解
- 黎 (lí):
- 本義: 指衆多、庶民。《爾雅·釋诂》:“黎,衆也。”《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意指百姓、民衆。
- 引申/專指: 在古代常特指以“黎”為名的部落或方國。例如,商周時期存在的“黎國”或“耆國”。
- 邑 (yì):
- 本義: 指人群聚居之地。《說文解字》:“邑,國也。” 段玉裁注:“《左傳》凡稱人曰大國,凡自稱曰敝邑。古國、邑通稱。” 其核心含義指城市、都邑、封地或諸侯國的國都。
- 引申: 也泛指一般的城鎮或封地。
二、 合成釋義:黎邑
“黎邑”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而是特指古代黎國的都城或其核心統治區域。其具體含義為:
- 黎國(耆國)的都城: 指商周時期位于今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東北一帶的黎(或耆)方國的國都所在地。
- 黎國的核心封地/區域: 廣義上也可指黎國所統治的疆域範圍。
三、 曆史背景與文獻佐證
“黎邑”的指代有明确的曆史依據:
- 《尚書·西伯戡黎》: 這是關于“黎邑”最著名的文獻記載。記載了周文王(西伯)征伐并戰勝黎國(“戡黎”)的事件。這裡的“黎”即指黎國,其都城便是“黎邑”。該篇是研究商周之際曆史的重要文獻。
- 來源: 《尚書》作為儒家經典“五經”之一,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彙編之一,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其文本可通過權威出版社(如中華書局)的《尚書》譯注本或中國基本古籍庫等專業數據庫查閱。
- 《史記·周本紀》: 司馬遷在記載周文王事迹時也提及“敗耆國”(耆國即黎國),印證了《尚書》的記載。
- 來源: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所著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研究上古至漢代曆史的核心史料。權威版本同樣由中華書局等機構出版。
- 地理沿革: 後世地理志書,如唐代《元和郡縣圖志》、清代《讀史方輿紀要》等,均明确記載古黎國及黎侯城(即黎邑)位于唐代以後的潞州(今山西長治)黎城縣境内。現代考古發現(如黎城西關村西周墓地)也為黎國及黎邑的存在提供了實物證據。
- 來源: 《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有點校本)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全國性地理總志。《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整理本)是研究曆史地理的經典著作。相關考古報告發表于《考古》、《文物》等專業期刊。
結論:
“黎邑”特指中國商周時期黎國(或稱耆國)的都城,其地理位置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東北一帶。該詞承載了重要的曆史文化信息,主要源于《尚書·西伯戡黎》等早期經典文獻的記載,并得到後世史書、地理志及現代考古發現的印證。理解“黎邑”需結合“黎”作為古國名、“邑”作為都城的雙重含義,并将其置于商周更疊的曆史背景之中。
網絡擴展解釋
“黎邑”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曆史國名(主要含義)
基本釋義:指殷商時期的諸侯國黎國,位于今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一帶。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西伯戡黎》的記載,描述周文王讨伐黎國後,商朝大臣祖伊向纣王告急的曆史事件。
曆史背景:
- 根據唐代孔穎達的注疏(《書序》),商朝末期,周文王勢力逐漸強大,通過攻占黎國(“周人伐而勝黎邑”),引發商朝臣民的恐慌,成為商周政權更疊的重要節點。
字詞結構:
- 黎:原指黎國,是商代分封的諸侯國。
- 邑:古代指城邑或封地,此處代指黎國的屬地。
二、比喻性解釋(較少見)
部分詞典提到“黎邑”可拆解為“黎”(人口衆多)和“邑”(城市),組合後形容繁榮富庶、人口密集的地方。但這種用法在古代文獻中較為罕見,更多屬于現代詞典的擴展釋義。
- 主要含義:專指殷商諸侯國“黎國”,需結合《尚書》等曆史文獻理解。
- 延伸用法:現代詞典中偶見比喻人口稠密的繁榮之地,但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尚書》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掰謊邊郵補納蒼兕常羊嘲嘲朝靴乘門扯氣齒班除拜醇儒畜妻養子待教地官動撼斷谷飛步費力分設隔錯貢人規院國瑞華葉呼嗟餞别賤疴交酢诘問金騣九區句欘刻誅老當益壯老天拔地戀棧不去名品排擊破二作三搴裳千重輕隽榷政塞話啬禍射正太蔟退班王歲委府為仁不富溫沴毋害武克顯比縣解遐骛下瀉邪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