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殷 代諸侯國 黎國 。《書序》“ 周 人乘 黎 , 祖伊 恐,奔告于 受 ,作《西伯戡黎》” 唐 孔穎達 疏:“ 文王 功業稍高,王兆漸著, 殷 之朝廷之臣,始畏惡 周 家,所以畏惡之者,以 周 人伐而勝 黎邑 故也。”
“黎邑”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釋義:指殷商時期的諸侯國黎國,位于今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一帶。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西伯戡黎》的記載,描述周文王讨伐黎國後,商朝大臣祖伊向纣王告急的曆史事件。
曆史背景:
字詞結構:
部分詞典提到“黎邑”可拆解為“黎”(人口衆多)和“邑”(城市),組合後形容繁榮富庶、人口密集的地方。但這種用法在古代文獻中較為罕見,更多屬于現代詞典的擴展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尚書》相關注疏。
《黎邑》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黎族的居住地”或“黎族聚居的地方”。黎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地區。因此,黎邑也常常特指海南的黎族聚居區。
《黎邑》的拆分部首是黑部(黑字旁),并且具有10個筆畫。
《黎邑》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其中的《鄭風·黎陽》一詩中提到,它描述了黎邑文化的風貌。
《黎邑》的繁體字形為「黎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黎邑》的漢字形态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時代和文化的不同,可能存在多種寫法,但其總體上仍然保留着“黎族聚居地”的意義。
1. 他前往海南遊玩,特意去了黎邑,體驗黎族的文化風貌。
2. 黎邑的風景秀麗,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觀賞。
1. 黎族:指黎族人,表示該民族及其文化、語言、傳統等。
2. 黎明:表示天快亮時的時刻。
3. 邑校:指古代縣城的學校,用于供人學習教育。
1. 黎村:和黎邑表示相似的意思,都可指黎族聚居的地方。
2. 黎寨:也可用來指代黎族居住地,與黎邑基本相同。
1. 歸家:相對于黎邑來說,表示返回自己所屬的家鄉。
2. 離鄉:與黎邑相關聯,表示離開家鄉,前往其他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