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黎邑的意思、黎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黎邑的解释

指 殷 代诸侯国 黎国 。《书序》“ 周 人乘 黎 , 祖伊 恐,奔告于 受 ,作《西伯戡黎》” 唐 孔颖达 疏:“ 文王 功业稍高,王兆渐著, 殷 之朝廷之臣,始畏恶 周 家,所以畏恶之者,以 周 人伐而胜 黎邑 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黎邑”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地名词汇,其含义需从字源和史实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 字义分解

  1. 黎 (lí):
    • 本义: 指众多、庶民。《尔雅·释诂》:“黎,众也。”《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意指百姓、民众。
    • 引申/专指: 在古代常特指以“黎”为名的部落或方国。例如,商周时期存在的“黎国”或“耆国”。
  2. 邑 (yì):
    • 本义: 指人群聚居之地。《说文解字》:“邑,国也。” 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 其核心含义指城市、都邑、封地或诸侯国的国都。
    • 引申: 也泛指一般的城镇或封地。

二、 合成释义:黎邑 “黎邑”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而是特指古代黎国的都城或其核心统治区域。其具体含义为:

三、 历史背景与文献佐证 “黎邑”的指代有明确的历史依据:

  1. 《尚书·西伯戡黎》: 这是关于“黎邑”最著名的文献记载。记载了周文王(西伯)征伐并战胜黎国(“戡黎”)的事件。这里的“黎”即指黎国,其都城便是“黎邑”。该篇是研究商周之际历史的重要文献。
    • 来源: 《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汇编之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文本可通过权威出版社(如中华书局)的《尚书》译注本或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专业数据库查阅。
  2. 《史记·周本纪》: 司马迁在记载周文王事迹时也提及“败耆国”(耆国即黎国),印证了《尚书》的记载。
    • 来源: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研究上古至汉代历史的核心史料。权威版本同样由中华书局等机构出版。
  3. 地理沿革: 后世地理志书,如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清代《读史方舆纪要》等,均明确记载古黎国及黎侯城(即黎邑)位于唐代以后的潞州(今山西长治)黎城县境内。现代考古发现(如黎城西关村西周墓地)也为黎国及黎邑的存在提供了实物证据。
    • 来源: 《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有点校本)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理总志。《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整理本)是研究历史地理的经典著作。相关考古报告发表于《考古》、《文物》等专业期刊。

结论: “黎邑”特指中国商周时期黎国(或称耆国)的都城,其地理位置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东北一带。该词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主要源于《尚书·西伯戡黎》等早期经典文献的记载,并得到后世史书、地理志及现代考古发现的印证。理解“黎邑”需结合“黎”作为古国名、“邑”作为都城的双重含义,并将其置于商周更迭的历史背景之中。

网络扩展解释

“黎邑”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历史国名(主要含义)

基本释义:指殷商时期的诸侯国黎国,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该词最早见于《尚书·西伯戡黎》的记载,描述周文王讨伐黎国后,商朝大臣祖伊向纣王告急的历史事件。

历史背景:

字词结构:


二、比喻性解释(较少见)

部分词典提到“黎邑”可拆解为“黎”(人口众多)和“邑”(城市),组合后形容繁荣富庶、人口密集的地方。但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罕见,更多属于现代词典的扩展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尚书》相关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梎柌宝花崩籍操奇逐赢层迭成果斥免初旬翠织成单红帖稻收东堂策風庭风云之志缝缀敷奏桂饵好来寳宦吏坚决交通车贾作进封经久不衰京洛激越踞见浚渠旷大狂走宽仁大度库本枯窘凉罐历精更始六帖鸾花帽凭没化渺无人迹摩娑难説话怒发庞诞蟠攫扑复丘八秋魄溶体三真税驾腾荐忝辱题缘退款亡穷微尰文集卧虎藏龙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