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儒的意思、醇儒的詳細解釋
醇儒的解釋
學識精粹純正的儒者。《漢書·賈山傳》:“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 唐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學業醇儒富,辭華哲匠能。” 清 劉大櫆 《祭吏部侍郎尹公文》:“醇儒不作,異學披猖。” 清 查慎行 《景州董子祠》詩:“醇儒豈以科名重,英主無如經術輕。”
詞語分解
- 醇的解釋 醇 ú 酒味厚:醇酒。醇醪。 純粹:醇和(性質或味道純正平和)。醇厚(氣味、滋味純正濃厚)。醇美。醇化。 同“淳”。 有機化合物的一類:乙醇。膽固醇。 筆畫數:; 部首:酉; 筆順編號:
- 儒的解釋 儒 ú 指讀書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儒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儒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網絡擴展解釋
“醇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醇儒(拼音:chún rú)指學識精粹純正的儒者,強調學問專精、道德純粹,常用來形容儒家學者中造詣深厚的人。
出處與例證
-
曆史文獻:
- 《漢書·賈山傳》提到:“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意為賈山學問雖廣博但不夠專精,故未被視作醇儒。
- 唐代杜甫《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中贊道:“學業醇儒富,辭華哲匠能。”,形容對方學識如醇儒般深厚。
-
後世用法:
- 清代劉大櫆《祭吏部侍郎尹公文》批評當時學風:“醇儒不作,異學披猖。”,表達對純粹儒學衰落的感慨。
擴展解析
- 近義詞:純儒(強調學問純粹)、鴻儒(泛指博學的儒者)。
- 反義詞:異學(指非正統的學問)、俗儒(學識淺薄或迂腐的儒者)。
- 應用場景:多用于褒揚學者專精儒學,如“都下稱其醇儒”(《南史·何佟之傳》),或引申至其他領域(如“醇儒醫生”)。
“醇儒”一詞承載了儒家對學問專精與道德純粹的雙重要求,自漢代沿用至今,既用于曆史評價,也可擴展至對現代學者的贊譽。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南史》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醇儒》是一個有關于文化和學術的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飽讀詩書,有深厚的學問和廣博的知識。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醇(chún):酒,酒精
- 部首:酉
- 筆畫:9畫
- 儒(rú):學問,學者
- 部首:人
- 筆畫:9畫
來源:
《醇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的“醇”指的是醇美的酒,喻意學者如同美酒一樣醇厚、深沉。而“儒”則指的是儒家學派的學者,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學問修養。
繁體字:
《醇儒》的繁體字為「醇儒」,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差異,但《醇儒》一詞的寫法基本一緻。在古代,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體和風格,但整體上仍保持「醇儒」的寫法。
例句:
1. 他是一位醇儒,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2. 作為一名醇儒,他堅持将先秦經典融入當代教育中。
組詞:
- 醇厚、醇美、醇香、醇酒、醇化、醇樸、醇熟、醇雅
近義詞:
- 學士、文人、書生、文化人、知識分子
反義詞:
- 淺薄、無知、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