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 元年頒布的禮制。三度彎身緻敬,為最敬之禮節。 吳虞 《墨子的勞農主義》:“三叩首改為三鞠躬,并沒有好大的關系。”
“三鞠躬”是中國傳統禮儀中表達最高敬意的行禮方式,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三鞠躬指連續三次彎腰行禮,是民國元年(1912年)正式确立的禮制。這種禮節通過重複動作強化敬意,屬于最鄭重的行禮形式,常見于正式場合或特殊儀式中。
哀悼儀式
在葬禮或追悼會上,向逝者行三鞠躬禮表達深切緬懷,如和提到“對死者表示尊敬”。
婚禮儀式
傳統婚禮中的“三拜”環節常伴隨三鞠躬,用于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對拜。
特殊緻謝/緻歉
對恩人或長輩表達重大感謝時使用,或在鄭重道歉時表示誠意。
正式禮儀場合
如重要會議、頒獎典禮等正式活動,向尊貴賓客或領導緻意。
該禮制源自民國初年禮儀改革,用鞠躬替代傳統叩首禮,體現了平等觀念(吳虞《墨子的勞農主義》提及“三叩首改為三鞠躬”)。
鞠躬時需保持身體直立,雙手自然下垂,以腰部為軸心前傾約30度,動作莊重緩慢,三次鞠躬間可稍作停頓。
說明:不同場合的具體鞠躬幅度可能略有差異,如葬禮中動作更為深沉,婚禮中則稍顯輕快。現代使用中需結合具體情境調整禮儀細節。
三鞠躬,是一個漢字詞組,表示一個人向别人深深地鞠躬,用以表達恭敬、敬意和謝意。
三鞠躬的拆分部首為「言」和「足」。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三鞠躬源自古代中國社會的禮儀文化,是一種表達尊敬和感謝的方式。人們通過三次鞠躬,表示對他人或對神明的敬意和感激。
三鞠躬的繁體字為「三鞠躬」,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三鞠躬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寫作「古鞠躬三」。
1. 他站在舞台上,面向觀衆,恭敬地行三鞠躬。
2. 在結婚儀式上,新郎新娘向雙方父母三鞠躬,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和敬意。
1. 鞠躬作揖:行鞠躬禮并作揖,表示恭敬。
2. 鞠躬盡瘁: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或事業,不計較個人得失。
3. 鞠躬盡力:盡全力去做某件事情。
1. 緻意:表示對他人的問候、敬意或緻意。
2. 輸禮:向他人展示恭敬和禮貌。
1. 冷漠:對他人不關心、不在意,缺乏敬意。
2. 忽視:對他人的存在或貢獻不予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