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樊哙冠的意思、樊哙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樊哙冠的解釋

古冠名。殿門司馬衛士所戴。相傳 鴻門 宴上, 項羽 欲殺 劉邦 , 漢 将 樊哙 聞事急,乃裂裳裹盾為冠,闖入 羽 營,責 羽 背信, 劉邦 乘間脫走。後人壯 哙 意,摹其裹盾的冠狀制冠,因名“樊噲冠”。參閱《後漢書·輿服志》《隋書·禮儀志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樊哙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武冠,得名于西漢名将樊哙,其形制與功能在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與使用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樊哙冠是漢代武士所戴的一種冠帽,形制寬大,頂部扁平,兩側有雙耳,冠前常插有象征勇猛的鹖鳥尾羽(稱“鹖尾”)作為裝飾。其名源于樊哙在鴻門宴中護衛劉邦時“披帷闖入,瞋目視項羽”的典故,後成為武士勇武的象征。

二、形制特征

  1. 結構特點

    冠體以皮革或金屬為骨架,外覆漆紗,冠頂呈方形或橢圓形,兩側垂有護耳,冠前插1-2根鹖尾羽(鹖鳥尾羽長而剛直,象征勇猛)。

  2. 裝飾元素

    鹖尾是核心标識,《後漢書·輿服志》載:“鹖者,勇雉也,其鬥不死不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 部分高級武将的樊哙冠還會綴有貂尾或玳瑁簪。

三、曆史淵源與用途

四、文化象征

樊哙冠不僅是防護裝備,更承載“忠勇”精神:

  1. 勇武象征:鹖鳥“性猛好鬥”的特性呼應武士氣概;
  2. 身份标識:佩戴者多為近衛或将領,體現等級與職能;
  3. 政治隱喻:如《漢書》載“樊哙冠者,示不忘樊哙之功”,強調對君主的護衛之責。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第12卷,頁8943。
  2. 《史記·樊郦滕灌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後漢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頁76-78。
  5.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2001年,頁112-115。

網絡擴展解釋

“樊哙冠”是漢代的一種冠帽,其名稱與曆史典故相關,具體釋義如下:

1.起源與典故

據《後漢書·輿服志》等記載,樊哙冠的由來與鴻門宴事件直接相關。漢将樊哙在鴻門宴中聽聞項羽欲殺劉邦,情急之下撕裂衣裳包裹盾牌,将其戴于頭上,闖入項羽軍營斥責其背信,使劉邦得以逃脫。後人感佩樊哙的忠勇,仿制其裹盾的冠形,命名為“樊哙冠”()。

2.用途與佩戴者

此冠主要用于殿門司馬衛士,即宮廷侍衛或武官,象征其職責的威嚴與果敢()。

3.形制特征

4.曆史意義

樊哙冠不僅是服飾的一部分,更承載了漢代對忠勇精神的推崇。其命名和形制均體現了曆史事件對文化符號的影響,成為後世研究漢代輿服制度的重要例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輿服志》《隋書·禮儀志六》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彩電餐衛柴輯叱辱崇化楚炬秦灰春陌殚力單宣燈紅酒綠獨具複句芣苢共觸海術豪勢黑翠黑溲溲煥别環主呼拉圈甲帖齎材鲫瓜兒警長噤若寒蟬吉問開口跳老半天煉師鸾雞梅花妝穆哀木鸢拈阄龐兒盤受攀沿飄洋過海皮癬碻鑿毬帶取媚染網戎政颯瑟尚陽删掠盛容慎身修永時果收保屬城态詐天佑聽天由命窊隆魏阙心文氓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