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離開色相,泯除一切差别。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方外玄蹤》:“大而虛空,細而纖芥,是謂離相平等。”
“離相平等”是佛教術語,其核心含義為超越表象差異,達到本質上的平等觀。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哲學内涵
佛教認為,衆生因執着于外在形相而産生分别心,而“離相平等”強調破除這種分别,從空性角度觀照一切法(現象)本無差别。
修行意義
在佛教實踐中,需通過禅修與智慧,放下對身份、地位、物質等表象的執念,達到“無我”與“無相”的境界。
社會引申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類比為社會平等(如經濟、政治權利平等),但需注意這屬于引申義,原義更側重宗教哲學層面。
“離相平等”是佛教空觀思想的體現,主張通過超越表象認知萬物本質的統一性。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等經典教義。
《離相平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相貌、身份、地位等方面相差不大。
拆分部首和筆畫:
離(禾字旁,四畫),相(目字旁,九畫),平(平字頭,五畫),等(人字旁,七畫)。
來源:
《離相平等》最早出自《禮記·禮運篇》,原意是指橫行的禽獸成群而起,彼此争鬥,誰能站得住,就能争得主導地位。後來,逐漸演變為用來形容人們在相貌、地位等方面相當,平等無差。
繁體字:
《離相平等》的繁體字為《離相平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離相平等”,中間的“禾”字旁被稱為“離革”,在演變中簡化為了“禾”字。
例句:
1. 他們之間在智力、才能等方面離相平等,難以分出高下。
2. 無論貧富、地位高低,法律對待每個人都應該離相平等。
組詞:
離别、相知、平凡、等待。
近義詞:
同等、平肩接踵。
反義詞:
相差、不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