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津的意思、五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津的解釋

長江 自 湔堰 至 犍為 一段五大渡口的合稱。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其 大江 自 湔堰 下至 犍為 ,有五津。始曰 白華津 ,二曰 萬裡津 ,三曰 江首津 ,四曰 涉頭津 ……五曰 江南津 。” 五津 皆在 蜀 中,因用以泛指 蜀 地。 南朝 梁元帝 《荊州長沙寺阿育像碑》:“郤望 五津 ,距 青蓮 之洞,傍臨三天,帶明月之流。”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城闕輔 三秦 ,風煙望 五津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津是漢語中的一個古地名與文學意象,特指古代蜀地(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周邊)岷江上的五個著名渡口。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地理實指

據《華陽國志》《水經注》等典籍記載,“五津”指岷江從灌縣(今都江堰市)至犍為(今樂山犍為縣)段的五個古渡口,包括:

  1. 白華津
  2. 萬裡津
  3. 江首津
  4. 涉頭津
  5. 江南津

    這些渡口是古代川西水路交通要沖,連接成都平原與長江幹流,具有重要軍事與經濟價值。


二、文學象征

唐代詩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名句“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将“五津”抽象為:


三、曆史演變

隨着岷江航運衰落及河道變遷,五津的具體位置逐漸模糊:


四、現代遺存

今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古屬蜀州)保留“五津”地名,如“五津街道”“五津渡”遺址公園,延續曆史記憶。其文化價值被納入地方文化遺産保護體系,成為蜀地水運史的見證。


參考來源:

《華陽國志·蜀志》,晉·常璩,中華書局點校本。

《水經注·江水》,北魏·郦道元,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釋本。

《王子安集注》,唐·王勃,上海古籍出版社。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中華書局。

《四川通志·津梁》,清嘉慶刻本。

成都市新津區人民政府官網:曆史文化沿革專題。

網絡擴展解釋

“五津”是古代岷江流域的五個著名渡口,具有地理與文學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五津指岷江(一說長江)從湔堰至犍為段的五個渡口,分别為: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是蜀地交通的重要節點。

  2. 地理位置
    五津分布于今四川省境内,主要位于岷江中遊。不同文獻對具體歸屬存在争議,部分記載認為屬長江支流岷江,但核心指向均為蜀地(今四川一帶)的渡口群。

  3. 文學引用
    唐代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寫下“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以“五津”代指友人赴任的蜀州(今四川),通過渡口的遙遠與風煙迷蒙的景象,表達離别時的蒼茫感。

  4. 象征意義
    因五津均在蜀地,後世常以“五津”泛指四川地區,成為地域的文化符號。例如南朝梁元帝《荊州長沙寺阿育像碑》中“郤望五津”亦借指蜀地。

五津既是古代蜀地實際存在的渡口,又在文學中被賦予象征意義,成為四川的代稱之一。其名稱承載了曆史交通與詩歌意境的雙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闇對百琲敗字拔迥報販不攻自破不桡捕索才貌雙絕琛冊乘隙擣虛吹塵耡粟盜取大疋大顯神通大至貂狗相屬丁村人豆豉幹倔高呼溝主合兒澒洞紅袖添香活落戶型剪覆将作監解渴經受進善旌雞豚酒品絶對開釋立刀勵世李十二龍文刀美醖麋耗驽馬鉛刀配衣匹練破綻钤印朅伽秦京起首卻卻入市燒薙逝聖摅寫貪飲偉茂萎蕤葉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