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 自 湔堰 至 犍為 一段五大渡口的合稱。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其 大江 自 湔堰 下至 犍為 ,有五津。始曰 白華津 ,二曰 萬裡津 ,三曰 江首津 ,四曰 涉頭津 ……五曰 江南津 。” 五津 皆在 蜀 中,因用以泛指 蜀 地。 南朝 梁元帝 《荊州長沙寺阿育像碑》:“郤望 五津 ,距 青蓮 之洞,傍臨三天,帶明月之流。”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城闕輔 三秦 ,風煙望 五津 。”
“五津”是古代岷江流域的五個著名渡口,具有地理與文學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五津指岷江(一說長江)從湔堰至犍為段的五個渡口,分别為: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是蜀地交通的重要節點。
地理位置
五津分布于今四川省境内,主要位于岷江中遊。不同文獻對具體歸屬存在争議,部分記載認為屬長江支流岷江,但核心指向均為蜀地(今四川一帶)的渡口群。
文學引用
唐代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寫下“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以“五津”代指友人赴任的蜀州(今四川),通過渡口的遙遠與風煙迷蒙的景象,表達離别時的蒼茫感。
象征意義
因五津均在蜀地,後世常以“五津”泛指四川地區,成為地域的文化符號。例如南朝梁元帝《荊州長沙寺阿育像碑》中“郤望五津”亦借指蜀地。
五津既是古代蜀地實際存在的渡口,又在文學中被賦予象征意義,成為四川的代稱之一。其名稱承載了曆史交通與詩歌意境的雙重内涵。
《五津》是一個漢字詞彙,含義為五個渡口。
該字拆分部首為"水",筆畫數為13畫。
《五津》的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是古代人們用來指代五個渡口的詞語。
繁體字為「五津」。
古時候漢字寫作「五津」。
1. 黃河上有五津,人們經常利用這些渡口來往于兩岸。
2. 考古學家在這片地區發現了古代重要的五津遺址。
渡口、渡船、渡過、津門、碼頭等。
渡口、渡口站、渡船、渡河口
大橋、長虹橋、立交橋、跨海大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