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淪沒喪亡;喪失。《書·微子》:“今 殷 其淪喪。” 孔 傳:“淪,沒也。言 殷 将沒亡。” 明 徐複祚 《投梭記·恣劫》:“ 鹹陽 王氣都淪喪,離離蒿滿宮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崇祯三相》:“烈皇英明勤敏,自當中興,而卒緻淪喪者,以輔佐非人也。”如:國土淪喪。
(2).引申為死亡。 宋 蘇轍 《皇太後上仙慰表》:“母儀淪喪,率土震驚。”
“淪喪”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喪失、衰敗或滅亡的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基本含義
指淪沒、喪失或衰亡,常用于描述國土、道德、文化等重大事物的喪失。例如“國土淪喪”“道德淪喪”。
引申含義
可表示死亡或沒落,如《後漢書》中“大懼淪喪社稷”,即擔心國家滅亡。
曆史與文學語境
多用于描述國家、文明的覆滅,例如《書·微子》中“今殷其淪喪”,指商朝即将滅亡。
現代社會語境
常指道德或精神的堕落,如“道德淪喪”“人格淪喪”。
例句:
該詞帶有較強的負面色彩,需根據語境謹慎使用。例如“山河淪喪”強調被迫失去領土,而“道德淪喪”則指向價值觀的崩壞。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後漢書》《三國演義》等古籍原文,或查看相關詞典來源。
《淪喪》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遭受損失、毀滅或喪失。它通常用來形容人或物在某種情況下遭受到嚴重的磨難、困擾或損害,失去了原本的價值或優勢。
《淪喪》這個詞由"水"和"舍"兩個部首組成,共有9個筆畫。
《淪喪》一詞源自《詩經·小雅·湛露》:“民之淪喪,邦之災故。”繁體字為「淪喪」。
在古時候,「淪喪」這個詞用的是篆書體,字形比較古樸、筆畫較多,稍有些複雜。篆書體的寫法注重形狀對稱,線條流暢,有一種獨特的韻味。
1. 在這場災難中,許多家庭不幸淪喪,失去了親人。
2. 他犯了錯誤,最終淪喪了自己的事業和名聲。
3. 這個小鎮的工業發展停滞,許多企業淪喪了競争力。
1. 淪落:指失去原有的地位、財富等陷入困境,境遇凄涼。
2. 毀滅:指因災難、戰争等被徹底破壞,失去原有的形象或價值。
3. 喪失:指失去原有的某種身體或精神上的能力、權利、特征等。
毀滅、滅亡、喪失、潰散
獲得、獲救、興盛、壯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