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意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詳細解釋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解釋
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誠信實的人。謂處處都有賢人。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 丘 者焉,不如 丘 之好學也。’”《漢書·武帝紀》:“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師。”亦作“ 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漢 劉向 《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詞語分解
- 十室的解釋 .十戶。《漢書·伍被傳》:“於是百姓悲痛愁思,欲為亂者十室而六。”.猶言家家戶戶。《隋書·音樂志上》:“ 有夏 多罪, 殷 人塗炭。四海倒懸,十室思亂。”
- 忠信的解釋 忠誠信實。《易·乾》:“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 宋 歐陽修 《朋黨論》:“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
網絡擴展解釋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出自《論語·公冶長》,是孔子關于品德與學習的經典論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原文
- 原文: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背景:孔子以謙遜态度對比自身與他人的品德,強調“好學”的重要性,認為忠信是普遍存在的,但好學才能使人超越常人。
二、詞義解析
-
字面意義
- 十室之邑:僅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落(“邑”指聚居地)。
- 必有忠信:一定存在忠誠、守信的人。
- 整體含義:即使地方再小,也會有品德高尚之人,說明美德的普遍性。
-
深層内涵
- 品德普遍性:孔子認為忠信是人性本善的體現,無需特殊環境即可存在。
- 強調好學:他自謙忠信并非獨有,但通過“好學”實現了自我提升,以此勉勵他人重視學習。
三、現代啟示
- 品德培養:在當今社會,忠信仍是基礎美德,需從小環境着手培養。
- 終身學習:知識積累與自我完善是超越平凡的關鍵,呼應孔子對“好學”的推崇。
四、相關擴展
- 近義詞:十步芳草、人才濟濟。
- 用法示例:描述基層環境中的優秀人才,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這家小公司裡竟有如此多踏實能幹的員工。”
如需進一步了解《論語》原文或相關解讀,可參考、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含義
該詞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一篇,意為一個城邑中雖然有十個住宅,但肯定會有一間具備忠誠和誠信的房屋。這句話在描述忠誠和誠信的信念方面起到了警示和鼓勵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一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十:口部,4畫
- 室:宀部,9畫
- 之:丨部,4畫
- 邑:阜部,7畫
- 必:心部,5畫
- 有:月部,6畫
- 忠:心部,7畫
- 信:言部,9畫
來源與繁體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這句話是出自孟子的《滕文公上》一篇。在繁體字中,其寫法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碑銘或古籍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可以寫作:
十:十字由十個點表示。
室:字形和今天的寫法略有不同,門邊有兩個斜線表明室内有屋頂。
之:由「の」形表示。
邑:古漢字寫法則是包含一個邊城。
必:分為兩個部分,心下方有一橫表示心并隨後連着下方的絲漫,形象化地表達了認同的概念。
有:由一個心并行的折線,表示人們的存在,和由一橫直接向上的絲漫。
忠:「串」表示心,和一個像飛跑的人的形狀。
信:「褞」由「言」表示并包含一個信封的形狀。
例句
這個詞的例句可以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組詞、近義詞與反義詞
根據這個詞彙,我們可以組成一些相關單詞:
- 十室:指城邑中的十個住房。
- 邑民:指城市或鄉村的居民。
- 忠誠:表示對國家、組織或個人的忠誠和堅定。
- 誠信:表示言行符合道義和道德準則。
近義詞:
- 盡忠:表示全力以赴地為人或事物服務。
- 厚道:表示為人處事寬宏大量。
反義詞:
- 背信:表示違背承諾或不信守約定。
- 奸詐:表示為達到私利不擇手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