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后期出现的一种农业丰歉循环学说。《史记.货殖列传》:"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据《越绝书》应为"康");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歳一大饥。"《越绝书.计倪内经》:"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歳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太阴即木星﹐每十二年绕天空运行一周﹐木星运行至酉称岁在金﹐为"穰"﹐即大丰年﹔又六年运行至卯是岁在木﹐为"康"﹐即小丰年﹔运行至子是岁在水﹐为"毁"﹐即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岁在火﹐又为旱年。这就形成所谓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十二年一大饥的循环。这种主张反映了古人想掌握农业生产丰歉的规律﹐以便趋利避害﹐达到国富民足的目的。
“六岁穰,六岁旱”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于描述农业丰歉的周期性规律。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字面意思是“六年丰收,六年干旱”,表示农作物产量与自然灾害呈现周期性交替的现象,反映了古代对农业丰歉循环的朴素认知。
历史文献依据
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和《越绝书·计倪内经》,其中提到“太阴(木星)运行周期影响农业”的理论。木星每12年绕天一周,其位置对应不同气候条件:
学派关联
该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计然等经济策略家相关,主张通过观察天象预测农业收成,进而制定国家粮食储备和贸易政策。
现代学者认为,这一理论体现了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虽缺乏科学精确性,但反映了古代“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对后世经济思想有深远影响。
《六岁穰,六岁旱》是一个汉字谚语,意为“六年丰收,六年干旱”,形容农作物的丰歉周期。
《六岁穰,六岁旱》这个词由六个字组成,拆分部首为:六(八),岁(寸),穰(禾),旱(日)。它们的笔画分别为:六(4画),岁(9画),穰(22画),旱(7画)。
《六岁穰,六岁旱》这句成语最早见于《庄子·秋水》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百里奚为缣綵之市,不以其贱也,而蔽于荣者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吾谁与焉?
《六岁穰,六岁旱》这个词的繁体字为:六歲穰,六歲旱。
古时候《穰》写作“稉”;《韭》写作“艽”;《岁》写作“歲”。
为了平衡农业产量和自然灾害风险,农夫们都明白:六岁穰,六岁旱。
六七八、岁月静好、丰收年、干旱季节。
年年丰收。
丰年歉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