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通的學者。 唐 李绛 《請崇國學疏》:“儒碩解散,國學毀廢,生徒無鼓篋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譏。” 明 李東陽 《跋鶴山魏先生書真蹟》:“ 理宗 號為崇尚儒碩,而 真 魏 二賢貶逐不暇,則其為治可知矣。” 清 鄧顯鶴 《例授修職郎歲貢生鄒君墓志銘》:“近時儒碩,又厭薄 程 朱 ,務争勝于一名一物,拾末而遺本。”
“儒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學問淵博、才華卓越的學者,常用于褒義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儒碩”由“儒”和“碩”二字組成:
“儒碩”強調學問與才華的雙重卓越,既有曆史深度,也可靈活用于現代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請崇國學疏》等古籍。
儒碩(rú shu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它可以拆分為“儒”和“碩”兩個部分。
“儒”字的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數為9畫;而“碩”字的部首是“石”,它的筆畫數為12畫。
“儒碩”一詞源自《孟子·公孫丑上》:“儒在位,國無成俗;士在位,國無功名。”其中的“士”泛指學者,有學問的人。因此,“儒碩”有時也用來表示學者、才子。
繁體字“儒”為「儒」,而“碩”為「碩」。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時候的“兒”字在字形上與現代的“人”字類似,所以“儒”字也有可能被寫成“人”字與“碩”字組合。
1. 他是一位儒碩,對經典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2. 這位儒碩的演講引發了廣泛的讨論。
儒學、儒家、儒生、儒家文化、碩果累累、碩大無朋
學者、博學者、才子、智者
愚笨、無知、淺薄、無學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