朒數的意思、朒數的詳細解釋
朒數的解釋
稍小于正數之數。 清 戴震 《<考工記>圖》卷上:“圜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
詞語分解
- 朒的解釋 朒 ǜ 農曆月初月亮出現在東方:“朒朓警阙,朏魄示沖。” 虧缺;不足:盈朒。 朒 ǎ 〔朒朒〕方言,(幼兒語)肉,如“吃朒朒”。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數的解釋 數 (數) ù 表示、劃分或計算出來的量:數目。數量。數詞。數論(數學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數的性質以及和它有關的規律)。數控。 幾,幾個:數人。數日。 技藝,學術:“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命運,天
專業解析
"朒數"是漢語中一個相對專業的術語,特指農曆月份中不足的天數,尤其與天文曆法計算相關。其核心含義如下:
-
核心釋義:
- 不足之數:指農曆(陰陽合曆)的小月所缺少的天數。農曆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相對于大月的30天标準,小月缺少的那1天即為“朒數”。
- 天文背景:源于月相變化的實際周期(朔望月)約為29.5306天。曆法編排時,需将月份劃分為29天(小月)或30天(大月)。小月比平均朔望月長度短的部分,即被視為“不足”,稱為“朒數”。
-
字源解析:
- 朒:本義指農曆月初月亮在東方出現(即“朔”之後初見新月),引申為月缺、不足。《說文解字》雖未直接收錄“朒”,但其含義在古代天文曆法文獻中廣泛使用,常與“朓”(指農曆月末月亮在西方出現,引申為月盈、超過)相對,分别表示月相盈虧和曆法中的虧缺與盈餘。
- 數:即數目、數值。
- 因此,“朒數”字面即指“不足的數目”。
-
應用場景:
- 主要出現在古代曆法推算和天文著作中,用于描述和計算農曆月份長度與标準值或平均值之間的差額(此處指不足的部分)。例如,在調整曆法、計算節氣或安排閏月時,需綜合考慮“朓數”(盈餘)和“朒數”(不足)。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對“朒”的釋義包含“農曆月朔前後月見于東方”及“不足,虧缺”。其“朒數”詞條明确解釋為“不足之數”。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可參考其相關條目(具體鍊接需根據訪問權限獲取,例如通過專業數據庫或圖書館資源)。
- 《辭源》(修訂本):對“朒”的解釋包含“月朔而月見東方謂之朒”及“不足”。該辭書是探究漢語詞彙源頭和古義的重要參考。可查閱其相關條目(具體鍊接需根據訪問權限獲取)。
- 古代天文曆法文獻:如《新唐書·曆志》、《宋史·律曆志》等史書曆志部分,以及《夢溪筆談》等涉及曆法讨論的著作中,常可見“朒”、“朓”用于描述曆法計算中的盈縮差。這些原始文獻是理解該術語曆史用法的最直接依據。可通過中華經典古籍庫或專業曆史數據庫查閱(如中國基本古籍庫)。
朒數在漢語詞典學及曆法語境下,其精确含義是指農曆小月相對于大月标準(或月相平均周期)所短缺的天數,特指曆法計算中的不足之數。
網絡擴展解釋
“朒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數學、天文及古代曆法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朒數指稍小于正數(完整數值)的不足之數。古代用于描述天文測算或數學計算中略低于實際值的數值,常與“盈數”(超過完整數值的數)對應。例如,清代戴震《考工記圖》中提到圓周率的“朒數”為3.1415926,略小于實際值。
2.詞源與擴展含義
- “朒”的本義:
- 天文現象:農曆月初月亮在東方出現(即“側慝”),或月末在西方出現。
- 引申為“虧缺”:如月亮的圓缺變化,代指不足、短缺。
- 其他含義:扭傷(如《水浒傳》中“閃朒腿”指腿部扭傷)。
3.應用領域
- 古代數學/曆法:用于描述近似值的上下限,如圓周率計算時同時給出“盈數”和“朒數”以确定範圍。
- 哲學概念:與“盈縮”相對,象征事物變化的盈虧規律。
4.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研究。如需深入了解,可參考《考工記圖》等經典著作,或漢典等權威字源解析平台。
提示:若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或數學史相關内容,建議通過專業文獻數據庫進一步檢索。
别人正在浏覽...
白面館白鹢飽經風雨鼻息肉撥火逋孽不穩便遲挨創造性刍秣觸摸屏待年電覆典樂洞壑發酒翻案憤兵奉辭佛圖覆坼概況蒿豬宏巨昏倦簡法金虎台金箓盡釋前嫌盡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爵韠柳琴輪箘蔓生密旨麑鹿佩帶偏徼鋪砌錢平啟扃勤學苦練球路帶秋晚确固三關語沈屑世念歲金素信韬轶忒殺枉勞飨賀崄特蕭何肖題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