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疆埸的意思、疆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疆埸的解釋

[border defence] 邊界,邊防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詩·小雅·信南山》。毛傳:“埸,畔也。” 孔穎達疏:“以田之疆畔至此而易主,名之為易。”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奉疆埸之任。——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詳細解釋

(1).田界;田邊。《詩·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 毛 傳:“埸,畔也。” 朱熹 集傳:“於畔上種瓜,以盡地利。”《漢書·食貨志上》:“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於疆易。” 宋 司馬光 《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 麟州 屈野 水西有田與 夏 虜相接,疆埸不明,數十年來,虜盜耕之。”

(2).邊界;邊境。《左傳·桓公十七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 孔穎達 疏:“疆埸,謂界畔也。” 楊伯峻 注:“埸音易,邊境也。疆埸為同義連綿詞。”《荀子·富國》:“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 楊倞 注:“易,與‘埸’同。”《三國志·吳志·士燮傳》:“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埸無事。”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敕訓練,又不為之擇将,而久其疆埸之權。”

(3).猶疆土,領土。《南史·章華傳》:“今疆埸日蹙, 隋 軍壓境,陛下如不改絃易張,臣見麋鹿復遊於 姑蘇 矣。”《明史·明昇傳》:“今足下疆埸,南不過 播州 ,北不過 漢中 ……而欲藉一隅之地,延命頃刻,可謂智乎?” 章炳麟 《箴新黨論》:“甲午 遼東 之役,喪師糜財,疆埸日蹙。”

(4).指戰場。 唐 杜牧 《為中書門下請追尊號表》:“今陛下用仁義為幹戈,以恩信為疆埸,所求必至,有鬭必先。” 宋 王安石 《王凱贈節度使制》:“将帥之臣,出乘疆埸,而有執敵捍患之材,入總營屯,而有折衝銷萌之用,則序功録德,當以厚終。” 章炳麟 《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或謂民知愛國,則自以效命疆埸為美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疆埸”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本義與引申義

  1. 地理邊界

    “疆”指國土的邊陲,“埸”古義為田界,《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最初指代“國境或田地的邊界”。例如《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鄭人怒君之疆埸”,即描述諸侯國之間的領土分界。

  2. 軍事引申

    因古代邊界常為戰事發生地,《辭源》載明該詞引申為“戰場”義,如宋代王禹偁《贈采訪使閤門穆舍人》詩“玉節頒藩鎮,貔貅換疆埸”,此處指代戍邊戰場。

二、詞源辨析

“埸”(yì)與“場”(chǎng)存在形近義殊的特點,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埸從易,謂田之界限”,與“疆場(chǎng)”指代開闊平地的語義形成區别,現代使用中需注意避免混淆。

參考來源: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7冊
  2. 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3. 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嘉慶刊本

網絡擴展解釋

“疆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ng yì,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區别,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邊界/邊防
    指國家或地區的邊境線,強調領土分界或防禦範圍。例如《詩·小雅·信南山》中“中田有廬,疆埸有瓜”即描述田界與邊防的關聯。
    例句:為保衛祖國的邊境,許多戰士浴血疆埸。

  2. 田邊/田界
    原指農田的邊界,後擴展為泛指界限。《說文解字》中“埸”本意為“田畔”,故“疆埸”可指具體的田界劃分。

  3. 疆土/領土
    在部分文獻中代指國家或政權的統治範圍,與“疆域”相近,但更強調邊界屬性。

  4. 戰場
    古代因“埸”與“場”形近而混用,後衍生出“疆場”一詞(如“馳騁疆場”),特指戰場。


二、用法與辨析


三、相關詞彙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十一元士被出本規奔命長都出超慈壼呆頭大赉道得應得打視端溪覩記遁舍福齊南山富在知足拂帚賈馬河山呵擁黃頭軍彙流健兒煎煎犍牛結識巾褠京庾矜原輂車匮紙樂土樂于廉纖厲響洛薄落日惱喪孽畜旁聽席遒上铨事騷攜山清水秀壽光先生霜拳樹果説舌讨乞突突囔囔望中文章樹卧疾霧結煙愁無雙樹憸愎仙訣小海唱小憇下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