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rder defence] 邊界,邊防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詩·小雅·信南山》。毛傳:“埸,畔也。” 孔穎達疏:“以田之疆畔至此而易主,名之為易。”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奉疆埸之任。——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1).田界;田邊。《詩·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 毛 傳:“埸,畔也。” 朱熹 集傳:“於畔上種瓜,以盡地利。”《漢書·食貨志上》:“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於疆易。” 宋 司馬光 《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 麟州 屈野 水西有田與 夏 虜相接,疆埸不明,數十年來,虜盜耕之。”
(2).邊界;邊境。《左傳·桓公十七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 孔穎達 疏:“疆埸,謂界畔也。” 楊伯峻 注:“埸音易,邊境也。疆埸為同義連綿詞。”《荀子·富國》:“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 楊倞 注:“易,與‘埸’同。”《三國志·吳志·士燮傳》:“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埸無事。”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敕訓練,又不為之擇将,而久其疆埸之權。”
(3).猶疆土,領土。《南史·章華傳》:“今疆埸日蹙, 隋 軍壓境,陛下如不改絃易張,臣見麋鹿復遊於 姑蘇 矣。”《明史·明昇傳》:“今足下疆埸,南不過 播州 ,北不過 漢中 ……而欲藉一隅之地,延命頃刻,可謂智乎?” 章炳麟 《箴新黨論》:“甲午 遼東 之役,喪師糜財,疆埸日蹙。”
(4).指戰場。 唐 杜牧 《為中書門下請追尊號表》:“今陛下用仁義為幹戈,以恩信為疆埸,所求必至,有鬭必先。” 宋 王安石 《王凱贈節度使制》:“将帥之臣,出乘疆埸,而有執敵捍患之材,入總營屯,而有折衝銷萌之用,則序功録德,當以厚終。” 章炳麟 《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或謂民知愛國,則自以效命疆埸為美談。”
“疆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ng yì,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區别,以下為詳細解釋:
邊界/邊防
指國家或地區的邊境線,強調領土分界或防禦範圍。例如《詩·小雅·信南山》中“中田有廬,疆埸有瓜”即描述田界與邊防的關聯。
例句:為保衛祖國的邊境,許多戰士浴血疆埸。
田邊/田界
原指農田的邊界,後擴展為泛指界限。《說文解字》中“埸”本意為“田畔”,故“疆埸”可指具體的田界劃分。
疆土/領土
在部分文獻中代指國家或政權的統治範圍,與“疆域”相近,但更強調邊界屬性。
戰場
古代因“埸”與“場”形近而混用,後衍生出“疆場”一詞(如“馳騁疆場”),特指戰場。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疆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邊境或者疆界。它描述了兩個相鄰地域之間的劃分線或界限。
《疆埸》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疒(疖),右邊是土。它的總共有17個筆畫。
《疆埸》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疆”是指一個地區或者區域,而“埸”則指地面上的平坦開闊處。當兩者結合在一起時,就構成了“疆埸”,表示一個地區或疆界所對應的平坦地面。
在繁體字中,疆埸的字形是「疆地」。
在古代漢字中,疆埸的寫法也有所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疆的寫法是「畺」,埸的寫法是「塣」。
例句:兩國之間的疆埸争端已經持續多年。
組詞:疆域(轄區)、疆土(國土)、邊疆(邊界)。
近義詞:邊界、邊境、疆界。
反義詞:同一,一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