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杪冬的意思、杪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杪冬的解釋

暮冬。農曆十二月的别稱。《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餘月、暮節、暮歲。” 唐 崔曙 《早發交崖山還太室作》詩:“杪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杪冬”是漢語中用于描述季節時序的複合詞,由“杪”與“冬”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杪”原指樹枝的細梢,後引申為末尾、末端,如“歲杪”即年末,“月杪”即月末。而“冬”為四季之一,指農曆十月至十二月。“杪冬”合稱特指冬季的最後階段,即冬末時節,接近立春的時段,例如唐代張九齡《赴使泷峽》中“杪冬嚴風雪”即描寫冬末景象。

從曆法角度,“杪冬”常對應農曆十二月(臘月),如《禮記·月令》記載“季冬之月”為冬季末尾,與“杪冬”所指時段吻合。宋代《廣韻》将“杪”注為“木标末也”,進一步印證其“末端”的原始意象。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如錢鐘書《圍城》中“杪冬的枯枝”即借自然景物隱喻時序更疊。

引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
  2. 張九齡《全唐詩》卷四十八
  3. 《禮記·月令》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廣韻》宋刻本影印版

網絡擴展解釋

“杪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農曆十二月,即冬季的最後一個月,又稱“暮冬”。

文獻依據

  1. 南朝梁元帝《纂要》記載:“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餘月、暮節、暮歲。”
  2. 唐代崔曙《早發交崖山還太室作》詩雲:“杪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詩文或曆法記載,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對農曆月份的雅稱或文學創作中。

“杪冬”是農曆十二月的别稱,通過拆分字義可理解為“冬季的末尾”,與“暮冬”同義,體現了漢語詞彙中對時間節點的詩意化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矮子觀場保管别置一喙秕谷筆墨畦播散不學無識才誇八鬥操練舂酋大拜門地碓鼎湖山頂門一鍼動力機兒科悱恻廢怠飛金豐祉奮威國官顧息喊聲蒿菜嫁雞隨雞洊迫蛟绡紗節選經部精米集訓霁月光風軍操蘭缸燎炬流死馬氂秘而不洩匿名陪尾疲費娉會疲厭前冊牽陷擾惑熱呓喪儀生學審勘撕抓頌儀蒜腦藷太平盛世探頭探腦套取鐵铮铮同文寺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