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厘税的意思、厘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厘税的解释

晚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分坐厘、行厘两种,前者征货物交易税,后者征货物通过税。因税率按货值抽若干厘,故名“厘税”。又叫“厘捐”、“厘金”。 咸丰 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窃闻与 日本 议和,有割 奉天 沿边及 台湾 一省,补兵餉二万万两,及通商 苏 杭 ,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


指厘捐及海关税。 清 李鸿章 《复蒋芗泉书》:“惟 沪 上……釐税所入,尽供 湘 淮 全军, 东豫 数省剿 捻 之用。”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其餘釐税,除海关外,一律裁撤,曾经晓諭在案。”参见“ 釐捐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厘税是清代至民国初期对国内流通货物征收的商业税,又称“厘金”或“厘捐”。其核心含义与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官府在商品生产、运输或销售环节,按货物价值的一定比例(通常为1%,即“一厘”)征收的税款。因其税率以“厘”为单位计算而得名(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历史背景与运作方式

  1. 起源:1853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措军费首创,最初在江苏试行,后推广全国(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2. 征收形式:分为“行厘”(针对运输中的货物,在关卡征收)和“坐厘”(针对产地或销售地的商户,按月征收)(来源:《经济大辞典》)。
  3. 税率浮动:虽名义税率为1%,但实际因重复征税、地方加派等,常高达5%-10%(来源:《中国近代经济史》)。

三、影响与废止

厘税长期加重商民负担,阻碍商品流通,1931年被国民政府正式废除,改征统税(来源:《中华民国史》)。其名称中的“厘”作为计量单位(1两=1000厘),体现了税率计算的微小单位特征(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厘税”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其核心特征是按货物价值的一定比例(通常以“厘”为单位,1厘为1%)征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厘税又称“厘捐”“厘金”,主要分为两类:

2.历史背景

3.税率与特点

4.影响与评价

5.相关扩展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政策演变,可参考《晚清财政史》等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日绣衣背立笨车诚至俦伴锄犂到眼殿罚诋短扼据缝开风翎讽兴高厚工业用拖拉机沟槽国宦呵佛駡祖河心豢牺家娘践极兼行交绡既济急玲久视酒兴絶伎绝境具考抗浪科柏冷然陵树李膺杯沦坳莽撞莫高窟硼砰谱式锵金铿玉浅语取平辱人茹薇散圣伤面子沈大铁路恕亮顺昌之战蒐罗粟陈贯朽螳臂扼辙頽缺威怒险囏逍遥派协音